-- 作者:上海丁昌
-- 发布时间:2013/1/22 23:11:00
--
京局尚未開工即於1900年(歲次庚子)6月22日深夜,在義和團攻打與中國通商銀行北京分行為鄰的奧匈帝國使館時被焚。該局生產的錢幣從未發行,僅有少數“二角”、“一角”銀幣亂後流入市面,鮮為人知。
泉譜首見上海錢幣商王守謙1935年印行的《中國稀見幣參考書》,而後續發生的事,更加深了京局銀圓的神秘色彩。當時有人自京局廢墟中找出除“一角”鋼模以外的四套幣模,賣給後來擔任《天津日日新聞》社長兼主筆的大藏家方藥雨,民國年間方氏經張絅伯介紹,將所藏古錢、唐宋明銀錠以及京局鋼模以二十萬銀元轉讓給上海陳仁濤,陳在1947年移居香港。上世紀50年代初,陳仁濤因商場不得意出售藏品,中國文化部知悉後出價港幣九十萬元購得,現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展示的京局“一圓”、“五角”及“二角”正背面祖模即其中之一。由於上海泉界的資深藏家經常聚會交流,得知模具曾借給王守謙私製數套,於是京局銀圓有了“原製”和“後製”之分。王守謙後來遷居香港繼續經營,據其遺孀在60年代向從她手中購入除“一角”以外的後製版京局三套的美籍藏家古德曼(Irving Goodman)表示,王曾擁有全數後製版計8 套,但模具已損壞無法再用。古德曼於70年代初在日本出讓二套,剩下的在1991年拍賣會售出。
根據研究京局銀圓達二十年之久的《伯明翰造幣廠史》作者美籍錢幣學家史威尼(JamesSweeny)追查,除了無法得知的私人買賣,以歷年的公開交易記錄推斷,京局銀圓存世的“一圓”、“半圓”、“一角”、“五分”四種約10~15套,“二角”最多計20~25枚,此統計包括所謂的“原製”及“後製”兩版,但不包括雕刻師自留的光邊樣幣二套。
無論是何種版式的京局銀幣,均為難得的罕見珍品。由於其身世的撲朔迷離,“京局製造”可謂最具傳奇色彩的中國機制銀幣之一。 (此文由著名收藏家孙浩撰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1-23 18:24:3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