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拍卖导报)我国钱币有近5000年的历史,古代钱币大概经过子范、母范、母钱翻砂几个阶段。历史资料记载:自隋唐至清末,改用母钱铸钱法,又因隋唐战乱无可考证,只能以清代铸钱的程序推测。对于唐代“开元通宝”是怎样铸造的,南北钱币学家各抒己见。如何证实“开元通宝”是采用母钱铸钱法?据《谭宾录》记载:“武德初行开元通宝钱,初进样目……”就是通过对“开元通宝”雕刻钱实物特征的阐述,进行综合论证。
笔者收藏一枚“开元通宝”小平钱,无背文,径2.4厘米,穿0.7厘米,厚0.11厘米,比正常流通钱厚重。内外廓、穿口、字口均有方向一致的梢,形成背径大于面径,以利铸造拔模。观感钱文精美,端庄大方,字口深峻,地章平整,无肤浅之象。
此钱历经入土、出土,通体呈浅乳白松绿色,锈色自然透彻,锈层坚硬板结。微整文面、轮面、脊面硬锈,60%面平度完好,40%硬锈肤浅渗透入骨,字口、廓边无缺损。一层薄薄的氧化层呈栗壳褐色,尚无火气,落地闷声无转音。
这枚“开元通宝”小平钱是雕凿成型,以精铜配料浇铸,经铲磨制板为料,两面厚度平行,隐见凿、铲、削方向一致痕迹。细观外廓内圆有异,轮脊凿刻成圆形,文字面与内外廓面无高低,通体刀痕明显。经凿刻后的钱文,有笔划坚挺有神的原貌,交弯处成倾角,是同类钱币无法相比的。
面文是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欧阳洵手迹,八分楷意,端庄古朴,法度严谨,劲健含蓄,于平正中见险绝,后人称赞他的字“若草里惊蛇,云间发电”。
这枚唐代早期“开元通宝”虽已距今1300多年,如果进行清理精整,经滑蜡脱模工艺处理,仍可作为翻砂模具,铸造较好似真古币,供收藏爱好者赏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