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浦等
艺术的策划和策划的艺术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如果说人类在自然经济时代,艺术作品是自然浮现的话,那么,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消费社会里,艺术则逃不脱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的操控与拨弄。艺术作品不再是艺术天才灵感突发的产物,而是精心设计、投射或策划的结果。“策划”具有了极为重要的意义。艺术家的自由创造活动发生了质的变化,艺术生产的市场规约、专业策划具有了十分重要的、甚至举足轻重的地位。传统的艺术消费往往是直接的面对面交流的艺术,其形态是艺术交往的自然经济状态。它不需要像艺术中介机构、文化传播、经纪人、制作人,特别是策划人等这样的中间环节。
艺术活动日益市场化、商业化与产业化,文化艺术生产机构与传播机构在种类与性质上也已经发生变化。大工业化的发展给艺术的消费增加了投资、流通、传播的环节,这个环节越来越重要。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地位和作用超过生产和创作,而策划人、创意者和制作人的地位和作用甚至也超过作为传统的“艺术生产”中起决定作用的作家、艺术家和编剧,因为他们懂得市场,能够准确预期和把握市场。上海宽视的早期介入和深度介入为这种情形作了一个很好的注释。
随着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艺术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的涌现,“新媒介人”(艺术策划人、投资人、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制作人、销售商、文化公司经理)出现了。这些“后知识分子”处在精英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他们对艺术家熟悉,又有很强的操作能力,能用经济和传媒运作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而且,随着媒介革命与传播方式的变革,教育的普及化提供了人们参与艺术创造的可能。
另一个现象是,现代传播条件下的艺术生产越来越远离以往单个天才式的闭门创造,作者不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我们先前所理解的那种过去时代的愉怡自适的“个体作家”的“单一文本”已经没有了。先前文学中的“单一文本”今天实际上都是协同作用的结果,是两个或多个艺术家之间,艺术家和包装公司之间,艺术家和出版商之间协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刘令华的制作,就是各专业的不同工作者协同合作的成果,是艺术产业、科技产业的各个部类协同合作的结果。
的确,今日的艺术是一种“创意产业”。但是,从艺术本身来说,艺术仍然有自身独特的创造方式,比如刘令华的“国粹”系列依然要在油画艺术自身技巧上发展。策划的艺术的创新仍将依据其自身所达到的形式的、审美的价值高度。没有了艺术价值的最终依托,一切炒作都将是“海市蜃楼”,过眼烟云。
2003年11月23日,《文艺研究》杂志社在京召开“当代市场环境中的艺术创造与艺术生产——刘令华现象的文化分析”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的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刘令华的创作现象及其商业性模式的背景,引起了与会代表的热烈讨论。
艺术价值的生产与天才艺术家的神话
■余虹(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我想宽视的“国粹油画”计划绝不是短期行为,因此我担心它在作品的艺术价值生产和商业价值的运作之间会失去平衡,如果作品的质量有问题,它最终是承载不起对它的商业价值的运作的。
从艺术上品的角度看,刘令华目前的作品至少有三方面的不足:1.缺乏独到而相对成熟的视觉语言,没有找到将京剧艺术转换到架上的独特结构性要素和色彩要素,虽然从画面旋风式的结构造型和斑斓的色彩关系中可见艺术家的努力,但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画面的结构秩序和色彩秩序,有视觉紊乱之嫌。2.缺乏独到而深刻的主题意蕴。这涉及到对京剧这一文化现象所具有的视觉隐喻性的领悟问题,比如京剧表演的程式化与生活世界的程式化的关系,京剧脸谱与生活世界的面具的关系,京剧题材与生活世界的独特空间的关系等等,以及由这些关系提炼出什么样的可视觉化表达的主题意蕴等等。3.缺乏独到而高贵的风格趣味。
应该说朱建民是有艺术直觉和商业敏感的。从买下《岁月》这幅画可见他对刘令华特殊艺术才华的敏感,从他要刘令华画京剧题材,可见他对这一题材向架上画转换的潜在可能性的敏感,以及对其商业价值再造的敏感,同时也见出他对这一题材与刘令华的艺术才能结合之可能性的敏感。然而,他的直觉和敏感在向作品生产的环节转化时出了问题,他没有意识到现代企业组织的艺术生产如何区别于传统的艺术家个人的生产,没有弄清楚企业在艺术生产中究竟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将艺术生产的环节主要交给了艺术家个人,还盲目地相信艺术天才的神话,没有意识到艺术家个人创造才能的限度。显然,以刘令华的个人之力是生产不出真正高质量的以京剧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的,从他个人的有关表白可见他不仅对京剧是陌生的,也缺乏深入京剧之可能的视觉表达空间的能力,这就是他的限度。但这并不是说他就画不好这一题材,而是说他需要帮助,而找到帮助他的人,组成一个生产班子正是企业要做的事。
就此而言,由现代企业组织的艺术生产首先要克服传统的艺术家天才的神话,理性而有效地组织一个以艺术家为中心又能帮助艺术家突破自身限度的艺术生产团队,集中艺术生产的集体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生产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金钱、权力、艺术的三方互动
■陶东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刘令华现象”准确说是“宽视现象”或者“朱建民现象”。因为在这个所谓的艺术生产事件中,主角一直是宽视公司或者更加正确地说是这个公司的老板朱建民,是他“发现”了刘令华、包装了刘令华、用金钱的力量让他出名、让他做“命题作文”、让他的画入主APEC会场大厅与各种重要的艺术场馆。作为一个精心策划的商业行为,它已经成功,在这个意义上,宽视绝对是赢家,乃至刘令华的画以后能否卖出已经变得无关紧要。
一个商家怎么能够让一个西部的普通画家突然热现于媒体的?这里有非常值得我们挖掘的中国特色的艺术市场操作规律。
1999年,朱建民与刘令华签约时,明确地把绘画的主题与题材定位为所谓“国粹系列”,把“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作为自己的商业宗旨与文化宗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知识界的文化主潮,同时也是全球化时代国际艺术市场的卖点。
2001年,刘令华的画进入上海APEC会议大厅,成为所谓“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见证”。这无异于使刘令华的画身价百倍。然而,就刘令华绘画的艺术水准看,他显然还没有达到“技压群芳”的程度。而在全球化的语境中,为了海外市场打造的“土特产”的文化意义其实已经变得非常暧昧。这里与其说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不如说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畅销的”。
刘令华现象取得巨大商业“成功”还在于对艺术权威机构的借重,通过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的转化秘诀提高其绘画的市场价格。这主要表现在从2000年开始,公司通过精心运作,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让刘令华的作品非常集中地在上海艺术博览会、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博览会等重要的权威性艺术机构/场馆举办了大型展览,这使刘令华的绘画以惊人的速度被经典化。与那些通过长期的受教育经历与实践,在积累艺术经验与创作实绩的基础上获得精英文化学术界肯定,最终被最高的艺术机构认可的艺术家不同的是,刘令华首先通过金钱买到了进入神圣艺术殿堂的入场券。这个经典化道路是极具特色的,因为像中国美术馆这样的最高经典艺术展出与收藏场馆在西方国家是严格地按照艺术自身的评估机制、遴选标准运作的,有相当高的独立于市场与商业的自主性,但是刘令华的经典化道路却是通过金钱来铺就的,每次展出都有巨额资金投入。
总之,宽视公司巧妙地借重了权力与文化机构的力量,成功地包装了一个艺术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剖析中国特色的市场与艺术关系的典型个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