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有着很多直得自豪的东西,生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一个值得自豪的情结,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一个相对称的生肖年份,
中华生肖文化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成语词典中,有许多与动物有关的成语典故,其中十二生肖又格外引人注目,它已成为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化内涵,其背景则是我们讲述了数千年的数不清、道不完的"生肖故事"。
发行一些收藏品是值得的,邮票、磁卡、钱币都曾发行过,这对弘扬民俗文化、加深民俗情结有较大的意义,但是,凡事有个度,在有限的度里才能体现它的效应,如果超过这个度,就适得其反,生肖金银币里,发行太多太滥,1/10盎司、8克、,1/2盎司、1盎司、五盎司、12盎司、1公斤、圆型、方型、扇型、梅花型、彩色、本色、金的银的,一轮二轮。。。。。。。。,有点象酒桌上的大拼盘,又有点象乡下的农贸集市的商品。
收藏不是生活必须品,它只是业余的、精神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它还没有列入国家宏观的国计民生的产业结构中,不象工农业产品和生活必须品一样有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控,这些产业,当它影响国计民生时,国家会出面干预。
但金银币还没到这个级别,(流通货币除外),它充其量只是一种少数人的娱乐消费品,只是一种部门的行为,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并不受到干预,任由其生自灭,自我发展。
因此,金银币的发展应该根据国情民情的需要来发行相应的品种,每开发一个品种,都应考虑国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考虑最后的需求沉淀,这样才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只有变成《祝福》里的祥林嫂了。
从收藏心角度说,一般的收藏者都有求全心理,有生肖情结的收藏者,面对洋洋大观各规格、彩色本色、金的银的生肖,真有点无所适从的感觉,买吧,经济承受能力有限不说,且画案内容相同,不买吧,少了些规格品种,总有点说不出的遗憾,兴趣大减,大大削弱了对这种民俗的情结,长此下去,此题材的金银币也许会少有人问津。
反观生肖邮票,虽然也年年发,二十多年不停顿,长时间的连续发行,虽然也让人感到疲惫,让人在集与不集中犹豫不决,但生肖邮票有一条好处-----规格不多,花钱少,所有的生肖邮票全买,也花不了多少钱,权当给孩子买玩具,这正是生肖邮票群众基础广泛的优势。
而我们的生肖金银币,动辄几百,几千、几万元,在目前的国民经济条件下,还无法大面积扩散,它的不扩散,筹码就大量集结在市场里,在仓库里,对它发展前途造成一种严重的压力------资金压力、信心压力、收益压力、信誉压力、兴趣压力等等,严惩阻碍了后续题材的良性发行。
何不低下生肖币高贵的头!
应该去繁从简,去重从轻,比如说,每年的生肖,彩色的只出一盎司银币和1/2盎司金币,本色的只出1盎司银币有1/3盎司金币,一律圆型或彩圆本方,这样,选择性少了,财力精力也相应减轻了许多,会有更多的人参与,否则,既浪费了题材资源也浪费了人力物力,效果还不好。
那种认为发行多种规格以适应各层次的群体需要的想法并不现实,因为,金银币各题材各规格其实也不少了,各层次的需求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来选择各种系列题材和各种规格,没有必要每个题材都规格多样化,因为,未必全部题材全部规格的品种都得到有效需求。
金银币要健康发展,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各题材各系列都形成规律性。如果杂乱无章,多少让人不快,象珍稀动物金币,5枚币有3枚是8克的,一枚1/3盎司,一枚1/2盎司,为什么不能统一为8克为1/3克?实在让人费解,这样集起来多少让人尴尬。
现在的市场虽然低迷,生肖币也回落了不少,但还不是它的真实价格,因为各种规格的筹码还相对集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有效沉淀,这些筹码的总市值沉重得凝聚的风险是明而易见的,后续同题材品种的不断发行,估计也不会有多大的起色,与其如此疲惫的支撑,还不如提前了结------趁早调整生肖币的发行思路。
金总的发行政策正在改善,但步子还不够快,其它如销售渠道、发行量、工艺质量等尚有许多复杂的程序有待研究,可以循序渐进改革,但决定一个题材发行几个规格几个币型,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事,金总是否认真考虑一下收藏者的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