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谁有10张“黄军邮”,保证可载入集邮史册,说不定早已成了百万富翁。而我就有这个机会,可惜错失了。说起这件事,还得从父亲说起。
我父亲于1950年参军,1953年在东北军区财务部会计处现金科专门管钱。邮票属于有价票券,也归他管。据父亲回忆,1953年春,他收到总后勤部分配下来5大包“黄军邮”,每包用牛皮纸包好,有300张,共计1500张。按当时规定,军人每月每人可领取1枚。可保管没多久,接到上级通知,不知何因,这批“黄军邮”要上缴通讯兵部销毁。当时我父亲不到20岁,听说邮票上缴销毁,便觉得可惜,随手从包中抽出一叠(大概10张)垫在装衣服的铁箱子底下,用以防潮。随后,载着“黄军邮”和行李的铁箱子随着父亲南征北战,北入朝抗美,后南下炮击金门,再北上总后白城办事处财务处工作。1969年,因受迫害,被遣送老家湖南隆回县下乡劳改。其间,“黄军邮”仍完好无损。1972年,随着9·13事件的披露,父亲回部队平反。临走时,将铁箱子钥匙交给了母亲。
“黄军邮”遭殃的一天,我至今还记得。那是一个夏天,母亲将铁箱打开,把衣服拿走,然后将空箱连同箱底的“黄军邮”放在室外暴晒,好除霉气。在我印象中,“黄军邮”的确很黄,没有什么光彩,也不好看,因而没有什么兴趣。当时,我只有10岁,不懂邮票,更不知集邮是何物。快到中午,在我家帮忙照看妹妹的二姨妈正准备生火做饭,便将10张“黄军邮”卷成筒状引火烧了。于是,保存将近20年的10张珍邮———“黄军邮”便在我这位后成为集邮迷的眼皮底下消失了。
关于“黄军邮”的来历,我查找了有关资料。据记载,1953年邮电部与解放军通讯兵部商定,为优待军人免费寄信,决定由邮电部发行一套“军人专用”邮票。当邮票印制好发至各军区后,发现使用范围难以控制,邮电部决定停止发行,但有一小部分邮票没能收回,在社会流传。邮票图案以“八一”军徽为主图,并印有“军人贴用”、“中国人民邮政”及“800元”字样,分黄、紫、蓝3种。
虽然10张“黄军邮”错失了,但庆幸的是父亲的回忆却提供了这段军邮史上宝贵资料。专门研究军邮史的集邮家李曙光曾撰文提出:“黄军邮”、“紫军邮”、“蓝军邮”并不分兵种使用。而父亲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黄军邮”用于陆军,“紫军邮”用于空军使用,“蓝军邮”用于海军。当时,东北军区属于陆军,因而总后勤部没有下发“紫军邮”和“蓝军邮”。至于当时为何有人既有黄军邮又有紫军邮,父亲对此解释:当时,写信不多,一是各兵种军人之间有多余的邮票可以互相交换;二是部队调动比较频繁,今天就职陆军明天可能送到空军或海军学习或工作。至于“军邮”为何停发,父亲说,可能考虑邮票会泄露部队机密。因为,从邮票数量可推断出部队的人数和什么兵种。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这无疑是一大隐患。
说起这段往事,父亲总有点愧疚,没保留好“黄军邮”。我多次安慰他:“你是10张‘黄军邮’的见证人,这是对后人最大的精神财富。”
来源:集藏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