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兑换 广告

泉友社区☆ 休 闲 分 类 ☆历史版面『 金银币 』 → “长命百岁”话寿钱(宋志成)


  共有342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长命百岁”话寿钱(宋志成)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亦行
  1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金银币记者
等级:贵宾 帖子:5854 主题:242 积分:29746 精华:0 注册:2008/9/8 12:49:00
“长命百岁”话寿钱(宋志成)  发帖心情 Post By:2008/10/21 9:20: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1020034440285.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1020034453487.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20081020034502640.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福禄光明使君寿考,吉喜长久宜我子孙。”
  “福临寿星门弟,春到勤劳人家。”
  在中国花钱吉语钱中有不少寿钱,有万寿钱和祝寿钱。万寿钱是宫钱的一种,皇帝的生辰称为万寿节,钱局往往铸精美的“万寿钱”以呈进。南宋“福宁万寿”金钱,有人认为是宋孝宗时为太上皇八旬万寿所铸。“绍定万岁”银钱则铸于宋理宗绍定年间。清“光绪通宝”背“福寿”钱,有人认为乃是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时铸的万寿钱。
  祝寿钱为吉语钱的一种,为庆祝寿诞之用。钱文有“龟龄鹤寿”、“龟鹤齐寿”、“福德长寿”、“福寿延长”、“千秋万岁”、“长命百岁、福寿双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寿康宁”、“福禄寿喜”、“福寿齐增”、“长命百岁、百福百寿”、“吉人天相、富贵寿考”、“寿同山岳”、“五子登科、延龄百岁”等等,背或为南极仙翁(即老寿星)、灵龟、仙鹤、青松、瑞云等图案,还有一种“百寿百福”钱,即包含了“寿”字和“福”字数十种不同书体的写法。另外,“大明弘治年造”背“寿”字钱饼、“崇祯通宝”背穿上“寿”字钱等,当亦是祝寿钱。
  寿星初为星名,后附会为神仙名。《尔雅·释天》:“寿星,角元也。”郭璞注称:“数起角元,列宿之长,故曰寿。”可知寿星最初为二十八宿中的角、元二星,后又演化为南极老人星。《史记·封禅书》:“寿星祠。”索引称:“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也”。
  相传从秦朝始立祠奉祀寿星,周秦时祭祀南极老人星。唐代朝廷便令“所司特置寿星坛,宜祭老人星及角亢节宿”(《通典·礼四》),已将二者合祭了。开始人们认为寿星掌握国运的长短,后来才被视作主宰人间寿天之神。东汉时,将祭寿星与敬老活动相结合。据《后汉书》记载,南极老人星常在秋分时出现于南郊,所以每年仲秋八月,朝廷在国都老人庙祭祀南极寿星。对年过七旬的老人,要授以九尺长的鸠头王杖,据说鸠鸟是“不噎之鸟”,其意是希望“老人不噎”,同时还给他们吃煮得很烂的粥。对八十、九十岁的老人还另加赏赐。
  寿星的人化大约在唐宋时代。在元明杂剧中,有《南极登仙》、《群仙祝寿》及《长生会》,戏中寿星的形象是“如意莲花冠、鹤氅、牌子、玎王当、白发、白髯、执圭”,与后来的形象有所不同。大约从明末寿星定型为如今的模样,即长头高额、双耳垂肩、身材短小、胡子发白、长领过腰、驼背弓腰,一手拄着长长的龙头拐杖,一手托着仙桃,慈眉善目,喜笑颜开。寿星的形象就是画家以此为据画成的。
  在明代的戏曲、文学作品中,这位星化的南极仙翁,是以有着菩萨心肠的老神仙面目出现的。如《西游记》第七回中写道:“霄汉中间现老人,手捧灵芝飞蔼绣,长头大耳短身躯,南极之方称老寿———寿星又到。”在戏曲《白蛇传》的《盗仙草》一折中,白娘子到仙山盗取灵芝为救活许仙,得到了寿星的帮助。短篇小说集《警世通言》中,也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篇,专门讲述了南极寿星的故事。
  还有一位民间传说的女神叫麻姑,她是作为仅次于西王母的不死女仙,后世常用以祝寿。吉祥图案有“麻姑献寿”,绘手捧蟠桃的麻姑形象,每逢妇女祝寿时用以张挂;但在祝寿钱中,麻姑似乎很少出现。自东汉以来,崇拜寿星与我国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形成是分不开的。为长辈祝寿在我国民间已成风俗。逢年过节,家有老人,总要在中堂挂一幅《寿星图》或《万寿图》表示祝愿。老人寿诞则要祝寿,儿孙亲朋都要送寿礼,有寿桃、寿幛、寿屏、寿像等等,堂上要燃寿烛,摆寿筵、吃寿面,阔绰人家还要请班子唱“祝寿戏”。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长寿之谜已逐渐揭开,我国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使古人虚构的寿星已黯然失色。但作为民间的风俗,对长寿的祈望及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是值得发扬广大的。

<link href="/templates/xhtml/skins/xhtml/digg/style3/style.css" type="text/css" rel="stylesheet"/>
来源:收藏快报


亦行岁月一行人
亦行走过一行尘
亦行风雨一行路
亦行飘落一行痕
分享到: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