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兑换 广告

泉友社区集币文化收藏论坛 → 嗜古艺术玩家曹隽平:收藏文物是拯救文化


  共有4796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嗜古艺术玩家曹隽平:收藏文物是拯救文化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渚清沙白
  1楼 个性首页 | QQ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班长 帖子:12975 主题:1894 积分:16804 精华:0 注册:2012/7/18 8:45:00
嗜古艺术玩家曹隽平:收藏文物是拯救文化  发帖心情 Post By:2014/8/10 16:46: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曹隽平藏杨小楼书法.受访者供图摄

华夏收藏网讯   (记者 唐小晴)“文物是历代文人和工匠精心创作并保护才得以流传下来的珍贵史料,收藏就是对古代传统文化的一种拯救和传承。”湖南艺术玩家曹隽平7日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今 年44岁的曹隽平系国家一级美术师、湖南省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嗜古、擅书、好写作”是曹隽平身上的关键词。他师从书坛泰斗欧阳中石、楷书大家邬惕予,其 书法“华美而不乏骨力,流丽而不落甜俗,森严法度中呈现高雅,流畅秀逸中蕴含清气”,曾在高校从事书法教学15后,2009年被湖南省文化厅招考进入《艺 术中国》杂志任主编。

因其文人的特性,拥有高超艺术鉴赏力的曹隽平痴迷文物收藏与考证,并热衷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历年来,曹隽平撰写发表论文100余篇,他撰写的《纪晓岚与刘墉的“砚”遇》跻身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专家行列。

“只要文物背后蕴藏着故事和文化,无论其闻名与否,我都要收藏,这是崇敬历史,也是对文化的传承,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是我收藏最大的乐趣。”曹隽平表示。

著名评论家周功华博士亦如是评价曹隽平:“他与一般收藏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以收藏带动治学,以学术提升境界,以文化滋养书艺,相互融会贯通。因此,他的收藏其实应该说是一种文化收藏,或者说他收藏的就是文化。”

2002年国庆黄金周期间,曹隽平专程赴杭州、上海、南京购买藏品,但他游览了三地的博物馆和文物市场均未发现心仪之物,直至在上海城隍庙的地摊上,曹隽平最终淘到自己满意的物品——淞沪会战的留言本。

记 者看到,这本留言本长13厘米,宽8.3厘米,共60页,封面银灰和蓝底相间,四周镶金边,是47位大学生因淞沪会战而被迫离别写的留言。他们的留言除了 写些人生格言和常见的祝福语,如“青年模范”、“有为青年”等,更多的则是互相勉励报效祖国、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如“目前的失败,是促成我们将来得到 最后胜利的座右铭”等语。

发现此物,曹隽平心中窃喜,立即掏钱买下。他在高校从事书法教学期间,每期第一堂课,他都会拿出这本留言册来给学生们欣赏。“希望他们通过这本留言册,永远记住那段历史。”

另一方面,因熟读中国文史和文学著作,曹隽平还能迅速且精准地考证文物的年代和真伪。其眼力在鉴藏界得到公认。2000年,曹隽平花100元购进的清代大教育家欧阳厚均的对联,2014年月被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安仁”评为民间国宝。

与其他文物收藏家不一样的是,曹隽平善于结合实物考证。2009年2月,湖南郴州万华岩风景区计划申报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受郴州市文物管理处邀请,曹隽平前往万华岩考察崖石刻,为该风景区申报提供文献依据。

初到万华岩,有工作人员告诉曹隽平说:“万华岩洞后的城墙”系“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所建”。见到实物后,曹隽平遂心生疑虑:“太平军在郴州来去匆匆,哪有时间开山放炮建城墙呢?”

为此,曹隽平耗时一月有余,在万华岩实地考证。期间,因洞内与室外温度差别甚大,曹隽平一直处于感冒状态,但他依然每天坚持完成工作。后经查找史料,曹隽平发现,曾在辛亥武昌起义后加入同盟会的陈九韶于其《游万华岩歌并序》中明确记载:“诸洞悉有明代避兵旧垒”。

“陈九韶生于1875年,距太平军起义仅有几年时间,万华岩洞后的城墙若是太平军所建,他不可能不知。”曹隽平说。

几经考证,万华岩洞后的城墙并非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所建,而是明城墙。而万华岩洞口的“坦山劝农记”也被确定为国内现存最早的劝农碑。“文物考证中,最困难的就是解谜的过程,要做到大胆揣测、小心考证。”

2014 年6月25日,由中国收藏家协会文房之宝委员会、湖南美术出版社、湖南省群艺馆、湖南书法家协会共同主办的“《抱朴求真》出版发布会暨曹隽平书法与收藏 展”在湖南大剧院彩纳轩开幕。展览除曹隽平书法作品外,还有他收藏的明清书画、古砚等文物,其中包括京剧大师梅兰芳、杨小楼合作的书画扇面,以及晚清重臣 张之洞的行书扇面、民国才女陆小曼的《桐荫仕女图》。

曹隽平透露,6年后,他将举办师生书法展览,让更多民众真实触摸中国历史,激发更多的 人来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他目前正在用微信教学书法,冀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很多人认为收藏是一个赚钱的行当,但我收藏却是源自文人好古的天性,为 了从文物中吸取艺术养分,更多的是一种使命感。”

作者 唐小晴


分享到: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