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慈幼院是一所创建于1920年的私立慈善学校,位于北京西郊前清行宫——香山静宜园,主要收养孤贫儿童,为他们提供免费教育。这不是一所普通孤儿院,而是一所从婴儿教保到小学、中学、师范、大学学制衔接完整的慈善学校,至1949年,共培养毕业生6000多人,并走出五位新中国部长级人物,可谓熠熠生辉。难怪当年美国记者团称其“较之美国所办幼稚学校有过之无不及”。
香山慈幼院创办历程
为这所慈幼院付出卓越贡献的是曾被毛泽东主席多次称赞“做过许多好事”的熊希龄先生(图一)。熊希龄(1870——1937),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湖南凤凰县人。少负才名,膺“神童”之誉,光绪年间先后中秀才、举人、进士,二十一岁点翰林。早期参与维新,辛亥之后主张立宪。1913年出任民国国务总理,成立了拥有梁启超、张謇等人的“名流内阁”,三年后黯然辞职,从此心灰意冷,遂远离政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一:熊希龄(1870-1937).jpg
1917年因河北发生了一场50年未见的洪涝灾害, 600余万灾民逃离家园,流离失所。熊希龄临危受命,出任“京畿水灾筹赈联合会”会长一职。赈灾中,亲眼目睹了民间种种的疾苦与妻离子散遍地孤儿的悲惨现实,促使熊希龄下决定建立一个永久的机构,收养这些无家可归的孤儿。在他到处呼吁奔走与努力筹款下,1920年10月3日,香山慈幼院正式开院,他亲自担任首任院长。
从成立那天起创办者就下定决心,要让它规范化、规模化,与现代接轨,成为教育界的表率。为此该校曾邀请胡适、李大钊、蒋梦麟、张伯苓等著名教育家担任香山慈幼院评议会的评议员,共同出谋划策,研究确定教育方针与方式: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一”的教育体制;以“勤、谦、俭、恕、仁、义、公、平”八字为校训。建立了完整的相互衔接的拥有一个总院和六个分院的教育机构;配备了教室、图书馆、宿舍、音乐馆、体育馆、游泳馆、室内体操场、跑冰场、跑马场、球场等多种设施;确立了“为救济孤贫儿童,施以发达身心之完善教养,以植立德智体群四育之基础,而能独立生计,适应社会需要,以养成健全爱国之国民”的教育宗旨。
为解慈幼院办学缺乏资金的燃眉之急,熊希龄变卖居所捐出全部家产,以夫妻名义设立“熊朱义助儿童福利基金会”。由于慈幼院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师资力量、完善的设施配置,很快便成为誉满全国的一个最为精良、最为前卫的慈善教育机构。1937年12月熊希龄因中风逝于香港,遂由熊继妻——留学美国的教育学硕士,有民国名媛之称的毛彦文担任慈幼院院长,一直到49年离开大陆。
北京解放,因中央机关入住西山,慈幼院搬离香山迁至城内,成为北京地区一所教育质量颇高、社会声誉极佳的寄宿制学校。1965年因办学经费问题被教育局接收,成立45年之久的香山慈幼院遂退出历史舞台。而熊希龄的骨灰终在1992年5月17日,由香山慈幼院老校友派出代表赴香港捧回北京,归葬于香山脚下的熊希龄墓园(图二),与父母双亲相聚。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二:蔡元培题
香山慈幼院发行的代价券
民国年间,香山慈幼院曾发行过多种代价券,这是慈幼院分发给学生的购物凭证,一部分是学生勤工俭学劳动所得。这些代价券均由该院所设的慈幼院印刷工场印制,笔者见过4组:
第一组:慈幼院儿童储蓄银行流通券,面值有壹分、贰分、伍分、壹角四种,有底纹,设计相同,只是颜色略有所别:壹分为灰黄色、贰分与壹角颜色相近为灰褐色、伍分为桔红色(图三)。正面有边框,边框四角有斜书面值,底框中央是印制与发行时间:“中华民国十二年印行”。框内上方为楷书券名“慈幼院儿童储蓄银行流通券”,下为空心字体面值,两旁是主景图,右为熊希龄院长半身像,左为慈幼院建筑,两侧对称印有竖写 “凴券抵須購買院内物品,不准兑取現金” 文字,说明该券的性质与使用范围,只能在慈幼院内部购买商品,不得兑换现金。下方有红字地名“香山”,并钤有两方印章: “儿童储蓄银行”(右), “总理章”(左)。框外下方是印刷单位:“慈幼院印刷工场印制”。该券正面还盖有篆书“慈祥工厂用券” 蓝色椭圆形印章,隶书“慈祥工厂主任之章” 长方形红色印章。背面有风景图和英文的券名及香山地名,并有负责人英文签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三:慈幼院儿童储蓄银行流通券.jpg
第二组:慈幼院第三院流通券(图四),该券是在第四院上加盖而成。三院即慈幼院六院中的第三院,是中学、师范部。现见有面值为壹角一种,浅褐色单色印制,为“中华民国十五年印行”(似乎原版为十二年)。该券设计与第一组完全相同,只是少了底纹、下方的两方印章和框外的印制单位。正面盖有 “漢雄”阴文印章。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四:慈幼院第三院流通券.jpg
第三组:香山慈幼院第四院保育零品流通券(图五)。四院是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的地方,课程内容多种多样:低年级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己制作手工,或栽种、设计小园地等。10岁以上的学生,男生可选择去木工场、铁工场、陶工场、蜂工场等。女生则去织布场、染织场、绣花场、缝纫场等场所学习技能。该券现只见伍分面值一种,不知是否还有其他面值?该券土黄色单色印刷,设计亦与第一组相同,只是少了底纹、两侧的 “凴券抵須購買院内物品,不准兑取現金” 文字。正面加盖两枚方章:左为“漢雄”,右侧印章因被遮盖文字不详,仅能认出一“更”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五:香山慈幼院第四院保育零品流通券.jpg
第四组:北京慈祥工厂流通券(图六)。五院为技工部,也称“工徒学校”,设在北京城里,这也是慈幼院为年龄更大一些学生学习技能设立的学习基地,实行半工半读,采用“计功授食制”,学制3年,让学生学到一技之长,以便毕业后能自食其力。该券现仅见壹角一种,正面为紫褐色,有浅色底纹,主景图上方有数字编号,图案与面值间盖有“慈祥工厂主任之章” 长方形红色印章和“慈祥工厂用券” 蓝色椭圆形印章,下方边框印有“中华民国十五年印行”。该券设计与上述基本相同,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凴券抵須購買院内物品,不准兑取現金” 文字、下方的两枚印章和框外的印制单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图六:北京慈祥工厂流通券壹角.jpg
民国年间各省市、各行业都有私帖发行,且这种限地区、限行业流通的私帖数量多到难以计数之巨。但关于慈善与儿童方面的私帖极为少见,除香山慈幼院流通券外,笔者仅见过“湖南孤儿院储蓄证”(长沙)大洋壹角、贰角、叁角,“儿童银行”五元(儿童食品赠券)等寥寥数种。
熊希龄老先生去世已七十余载,如今睹物思人,颇多感慨,后世不会忘记熊公创建香山慈幼院为慈善事业贡献终身的丰功伟绩,更不会忘记“大道公,天下公,公而无我;等级平,权利平,平而不争”的高远境界与浩然正气。历经岁月消磨,而今香山慈幼院已面目全非,除少数几栋楼宇挪作他用,大部分旧址已不见踪影无处寻觅,留存的实物亦十分稀少,这也更彰显慈幼院流通券的珍贵了。
中国集币在线(www.jibi.net)专稿,作者:留青草庐,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