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码:1981—0301—Au—1/2oz
材质:金币
质量:精制
重量(盎司):1/2
直径(毫米):27
面额(元):400
成色(%):91.6
发行量(枚):15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孙中山头像
设计:骆行沙
雕刻:骆行沙
背面图案:武昌起义
设计:陈坚
雕刻:陈坚

编码:1981—0302—Ag—1oz
材质:银币
质量:精制
重量(盎司):1
直径(毫米):40
面额(元):35
成色(%):92.5
发行量(枚):40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孙中山立像
设计:童友明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设计:罗永辉
雕刻:罗永辉
历史背景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这是个普通却又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在这一天,武昌城打响起义的第一枪。“世人未为我敢为,天下未发我首发。”这就是武昌起义所体现的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也就是不畏艰险,敢于牺牲的献身精神。
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在这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辛亥革命70周年金银纪念币,包括1/2盎司金币和1盎司银币各一枚。
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金币(1981—0301—Au—1/2oz)
设计创作谈
在新中国发行的现代贵金属币上,多次出现“辛亥革命”的题材。辛亥革命70周年金银纪念币,是新中国发行的首套辛亥革命选题的贵金属纪念币。
我和我的同事、同学骆行沙共同负责这枚纪念币的设计与雕刻。我与骆行沙同是求学于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他原名“骆鹏飞”,是中专班,我是预科班,所学的课程基本上都是学美术的基础课,如素描、水彩、速写等。1962年分配到上海造币厂,同时分来的还有顾杏宝、童友明、张强共五个同学。我们到上海造币厂后,不但要负责设计,还要从事浮雕制作。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雕塑的人来说,要从事这一高难度的造币浮雕,是多么不容易啊!我们完全靠自学、自悟。真是十年磨一剑。

配图35:上海造币厂与沈阳造币厂部分设计人员
骆行沙设计的正面,选择了一张孙中山先生较晚时期的头像。着重在浮雕的处理上,他没有自然主义的按照片刻划,而是在“形似”基础上重点表现中山先生的“神似”。塑造了一位伟大、壮重的大总统形象。骆行沙的这件浮雕作品,可以说是他一生从事造币事业最成功的雕刻作品之一。
我是负责这枚金币的背面设计与雕刻。这枚币的主图选自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的汉白玉高浮雕《武昌起义》,表现了辛亥革命中起义士兵前仆后继、勇敢冲杀的场面。这枚币是一枚群像人物币,人物表情非常丰富生动,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抓住原作的神韵,把人物的面部表情、动作形态表现得细腻,再细腻。在构图上,有意将群体人物的动势设计成一条曲线,与币的外圆形成呼应。
金银纪念币的浮雕可以高于流通币,但仍有相当的高度限制,而这枚币是将汉白玉圆雕变成薄浮雕的纪念币,高花纹等比例压缩产生较大的压力,进入生产环节,模具毁坏的几率非常高,这就对设计的要求更加高。而且由于工艺设备的限制,浮雕版的尺寸不能太大,一个人物的头部也就一个手指头那样大小。要非常逼真地刻划形象,其难度之大可想而之。除了需要实的造型能力外,还需感情的融合。当时,纪念币事业刚刚进入起步阶段,我们的经验都不太丰富,可以借鉴学习的对象也很少,只有自己慢慢摸索慢慢学习。我花了将近2个月的时间做这枚币的浮雕,做得很用功,反复修改反复雕琢,在当时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了最高。(上海造币厂 陈坚)
艺术赏鉴
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金币正面上的孙中山半身肖像,是中国现代贵金属币第一款人物肖像,它是“辛亥革命“系列的龙头品种,也是政治人物系列的龙头品种。
“孙中山头像”的设计与雕刻者均为骆行沙。因为贵金属纪念币前无先例,没有相应参照,所以如何在币面表现这位缔造共和的伟人,对于骆行沙来说,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其中,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政治层面的考虑。最终选择的方式,就是走蹈规循矩的传统之路:最上方环围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7个大字,中为孙中山半像。再下是“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纪念”字样,最下缀底,是辛亥革命70周年起始年份“1911-1981”。从设计角度,没有任何突破,也没有任何创新。只是一种平淡而真实地表述。意外的是,正是这种平淡的毫无新意的设计,却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多少年过去,仔细品读,仍能从中感觉得到它的端庄、大气与敦厚。
平淡之所以等于成功,分析深层次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骆行沙的设计与雕刻,准确把握住了“孙中山头像”的内在特质。由此,整个设计虽规范严谨,但也恰恰符合币面主题的纪念性质。“孙中山头像”图稿为半身肖像。半身是向左偏侧的半身,目光正视着前方。类似孙中山半身像相对较多,骆行沙单单挑这一幅为蓝本,大胆猜测,有其特别用意。1981年,中国政治处于破冰时期,对于孙中山的评价,也褒贬有之。选择孙中山左侧半身像,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目的是借这个左侧,传递非常重要的信息:历史上,孙中山曾有倾向于共产党的这一面。
“孙中山头像”的雕刻重点,在于脸部神情的刻画,脸部神情又特别侧重眼神的描绘。或是犀利,或是深邃。用两句话简练表达:坚定而充满思索,坦荡而包含深情。在眼中,我们能看到孙中山的思索是坚定的。他坚信他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宗旨,会在中华大地得到最大范围的认可。我们还能看到他的深情是坦荡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天下为公”。他坚信他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最终会成为中华大地上得以实现。而这些,通过纯金材质打造,更有更高层面地升华。
该币背面图案上表现的是“武昌起义”,珠玉在前,造币业者要将原雕作品还原到浅浮雕的钱币上,其体现的造型能力与浮雕功力可见一斑。看一看画面上那几个人物的脸部表情,看一看那义军服装上的皱褶以及突显着义军力量之美的握枪的手臂,无一不带有中国隋唐雕塑的特质。尤其最前列那个士兵端枪的手臂,以及那握枪的手,借鉴了“昭陵六骏”对马的表现风格。最重要的是,从这枚金币的画面上,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声嘶力竭的呼喊表情,而是大战之前的肃静,是沉默的黑暗中的冲杀,而是黎明即将到来的肃穆,近处的硝烟弥漫,他们,这些默默无闻的革命志士,就踩在刚才喷发过愤怒烈焰的步枪和大炮之上,画中的人物是激越而慷慨,坚毅而勇敢,我们甚至可以看到他们此时的表情,他们只留给了历史一个背影,却把那一刻的肃静,激昂,和脸上激越的表情,永远留给了我们,让一代又一代后人可以接受武昌精神的洗礼。
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银币(1981—0302—Ag—1oz)
设计创作谈
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银币正面图案选择的是“孙中山立像”,就是南京孙中山博物馆外的那座立像,设计之前,我跑了几趟南京去采风,一方面可以近距离学习观摩,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通过实地走访感受到伟人的风采。
如果用现在年轻人的说法,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孙中山”控,就是我非常欣赏崇敬这位伟人,在几十年的设计生涯中,也设计了好几十幅关于先生的作品。这枚银币尽管是我最早期的作品,但个人还是比较满意的。
这座立像的人物形象很纤细,要“放”进纪念币里,构图比较难拿捏,我基本是按比例缩小了原作圆雕。现场是以仰视角度去观察,如果直接放在平面上,就会显得“头轻脚重”,因为“失真”导致视觉上很不舒服,设计时透视关系也需要特别考虑进去,特别处理成平视的表现形式,这样人体的比例关系就不容易“失真”。
人物是浮雕艺术上最难表现的题材,要“塑造”孙中山这位革命事业的先驱伟人,最关键的就是传神地表达出这位伟人的风度与气质,突出他的精神气质。我在仔细观察这座立像后,判断他是表现中期的孙中山,因此拿来了一本著名的孙中山画册,仔细“阅读”后,先在脑海中过一遍他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面貌,确定自己抓住了中期孙中山的神韵后,再动手设计人物形象,加上这个形象比较纤细,留白太多,所以两边特别加上了先生的生卒年份,弥补了这个缺陷。
做完设计稿后进入浮雕创作阶段,油土刚出来的效果很光滑,没有原作那种粗砺的花岗岩石头质感,因此特别拿了小石头在油土上轻轻“磨擦”处理出粗糙的质感,这样才能让纪念币画面更加接近原作的神韵。收藏者再鉴赏时,可以拿着放大镜仔细观察先生头发的趋势,眼角,嘴角,五官的轮廓,甚至是衣服的纽扣,我都是花了很多心血去推敲雕琢的。(上海造币厂 童友明)
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银币的背面图案是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我当时还是个小字辈,那时候活少人多,能够接到这个任务,是荣幸更是压力。七十二烈士墓是一座建筑,但建筑同样也是有生命的,它不是一个石头模型,而是有历史、精神、气节的承载和沉淀。这是一种很抽象的人文表达,落实到设计与浮雕上,就是表达出它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场面感。
如何鉴赏?就看这座建筑的形体比例,大小起伏强弱,线条块面,黑白灰跳动的关系,建筑上每一块凸起来的体积是依靠凹下去的那块体积体现出来的,哪一块起来哪一块压下去,这就是鉴赏时的一种感觉,内含着一种韵律感节奏感,如果“踩准了”,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这座建筑的人文性格。建筑反映在纪念币上,看似中规中矩,但是内在大有文章,毕加索的画看上去变形很夸张,但是它遵循了非常严格的造型规律,更完整更极致地表达了对象,哪怕是变形,也应该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在它的形势框架里面,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造型能力。纪念币“塑造”的建筑之所以美,魅力就在于此。(上海造币厂 罗永辉)
(《中国现代贵金属币赏析》丛书(第1册)陆续更新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6/10 15:10:0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