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兑换 广告

泉友社区☆ 品 牌 专 栏 ☆『 机制币 』 → “江南银元局”铸造过哪些钱币


  共有5497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

主题:“江南银元局”铸造过哪些钱币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吴晓
  1楼 个性首页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1539 主题:148 积分:41806 精华:1 注册:2004/9/25 8:48:00
“江南银元局”铸造过哪些钱币  发帖心情 Post By:2013/6/11 21:01:00

不起眼的菱角市66号,不知不觉中就走过了一百多年。百年风雨,历经沧桑。其中,传说中堆满金子、银子的造币厂阶段最能引起我们的好奇。清朝末年的两江总督刘坤一为何要创设江南银元局?从清末到民初,这里造出的那些金币银币铜币都去了哪里?
      现代快报记者 郑文静
      建厂背景     为阻止白银外流 江南银元局成为中国机制银币的先驱
      提起中国古代的钱财,我们最先想起来的一般都是“银两”。在很长的时间里,银锭和碎银都是中国社会用来流通的主要货币形式。但银两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它是由液体浇铸的,交易的时候不仅需要称重还得验成色,很是不便。
      这种不便,以前并不为人所察觉。但到了清朝中后期,随着外国银元的大量涌入,这种不便就被对比出来了。
      老百姓发现,外国的银元成色、重量都是统一的,花纹样式也很难伪造。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用外国银元呢?于是,各国的银元英国的“站洋”,日本的“龙洋”,法国的“安南银元”,美国的“贸易银元”,西班牙的“本洋”,墨西哥的“鹰洋”,都逐渐随着各自在华势力的拓展,在中国的领土上形成了众多金融流通上的独立小王国。
      更让清廷气愤的是,这些外国银元的实际流通价值通常高于其所含有的白银的价值。“简单来说,当时中国一两纹银的含银量大约在九钱三分五厘以上,而外国银元的含银量却只有7钱多,有的甚至只有6钱。这样的不等价交换导致的结果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甚至有外国商人专门在中国购买白银铸成银元再卖回中国,以谋取暴利。”江苏收藏家协会的钱币研究爱好者郑涛表示。
      为了防止利益继续外流,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造币厂铸造银元。银元正面有“光绪元宝”四个字,背面有蟠龙花纹及英文,通称“龙洋”。含银量为七钱二分,比当时流行的墨西哥“鹰洋”重一分五厘。
      由于成色比外国银元好,且并不限于省内流通,所以“龙洋”很快在广东、福建、天津、上海等地推广开来。1897年,位于南京的“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开始铸造“龙洋”,比广东晚8年,但仍然是中国早期机制银币中的先驱。


  钱币故事
     “龙洋” 奇怪:说是“江南省造”,但“江南省”并不存在
      1897年11月22日,“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在南京西水关内云台闸落成。同年,这里生产出了南京最早正式开局铸造的银元“龙洋”。
      银元的正面中央为“光绪元宝”四个字,上方有“江南省造”四个字,下方标注币值“库平七钱二分”。背面中央则为一条盘龙,周围是与正面对应的英文。
     “第一年铸造的这些"龙洋",并没有标注年份,收藏界通常称为"老江南"或"江南老龙"。第二年开始铸造的"龙洋"在正面加上了干支纪年,钱币收藏界通常称为"新江南"。江南省也就成了我国在银币铸造上携干支纪年系列最早的省份。” 郑涛告诉记者。但郑涛同时提醒记者,其实在当时并没有江南省,那么银元上的“江南省造”几个字究竟从何而来?
     原来,江南省设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省府位于江宁(今南京),康熙年间被分为安徽、江苏两省,此后也未复设。后来由于江苏资源富庶,清廷就在南京和苏州各设一个造币机构。苏州的银币已经冠上了“江苏省造”的字样,为了区别铸造地,南京的造币厂就使用了“江南省造”的字样。

  “壹圆”银币 悲催:没来得及发行,就遇上了辛亥革命
      南京的“龙洋”铸造很顺利,但谁知道在第三年出了变故。
      由于当时全国有十多个省区设厂铸造银元,各自为政,所铸银元成色、重量不一,且互相抵制,谋取暴利。所以清廷下令除广东湖北两局外,其余全部裁撤。两江总督刘坤一赶紧上表奏折,陈述该厂“确著成效”,这才得以保存。
      为了杜绝再次出现这样的危机,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先后进行了十次整顿,还聘请了外国化学专家霍氏到厂担任配合成色教习,并在银元上铸上“HAH”(霍氏英文姓名缩写)戳记,以取信中外。
      1911年,清廷想要进行“废两改元”的改革,废除银两,在流通中统一使用银元。5月,天津造币总厂派遣艺士张葆亨、纪钟淇、王国弼和英国化验师华振来到南京分厂筹备“壹圆”大清银币的铸造。这是我国第一套以“圆”为单位的计值币。
      郑涛告诉记者:“以前生产的"龙洋"银元上是不标注面值的,只是按照以往的习惯计重区分,一般默认7钱2分的为一元,3钱6分的是半元,1钱4分4厘的是两毛,7分2厘的是一毛。但这套大清银币不一样,它不标重了,而是在正面标注上面值"壹圆"。可惜的是,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这套银币没能通过官方渠道发行,而是被拨作了军饷,后来又大多被熔铸成新币,所以存世的很少。”

  铜元 实用:当时的一块铜元,相当于如今的2块钱
     说起清末民国的钱,我们常提银元,其实还有铜元。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就生产过大量的铜元,而且生产了好些年。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开始铸造铜元。由于获利颇丰,第二年10月添购了铸机5台,每日可铸铜元28万枚,每月可铸700多万枚。
     为什么会铸造如此多的铜元呢?为什么到了如今,银元经常被人提及,铜元却鲜有耳闻?
     “这是因为银元贵,银元的购买力强,所以老百姓总想留存下来。但也因为贵,所以在日常生活的使用方面不是很方便。有学者做过研究,清朝中晚期时候的一两白银大约相当于如今的200多块钱,出去买东西人家还得准备很多零钞给你。而铜元不一样,当时的铜元大概有两种,第一种是"当二十铜元",能抵二十个方孔铜钱;第二种是"当十铜元",能抵十个方孔铜钱。"当十铜元"在当时相当于百分之一两白银,也就是说大概是如今的2块钱。这种零钱虽然价值不高,但使用非常广泛。”郑涛表示。
      那造币厂为什么会“获利颇丰”呢?郑涛表示,这是因为铜元的实际价值小于它代表的面值,它本身的材质可能只值三四枚方孔铜钱,但它的面值相当于10枚方孔铜钱,所以中间的差价利润是很大的。
     “样子好看,面值小,利润又大,老百姓愿意用,所以铜元是很受各省当权者欢迎的。要知道,当时各省基本上都是独立造币,多出来的利润几乎都是由地方自己把持的。所以,各省在铸造铜元上都很积极。”

  孙小头 霸气:由于产量大,开国纪念币成了流通货币
      1912年1月,孙中山任命余成烈为“中华民国江南造币厂”监理,仍以清代旧模铸银元以济军需。20日,财政部长陈锦涛改厂名为“中华民国财政部江南造币总厂”,并呈报国民政府。
      4月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后,留守府以军法科长张孝准兼厂长,开铸“开国纪念”铜币。5月铸银币,即后来民间所称的“孙小头”银元。这种钱币面值一元,正面为孙中山像,上铸“中华民国”四个字。8月续铸二角金币和二角银币。其中,开国纪念金币重量为9.6克,直径23毫米,是我国造币史上第一次铸造纪念金币。
      这种二角金币是不流通的,是纯粹意义上的纪念币。与其不同,一元纪念银币生产的量很大,后来就脱离了纪念币的范畴,成为了流通货币。
     但铸造一元纪念银币的过程,却是一波三折。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财政极为窘困,相继发行了南京军用钞票500万元和军需公债1亿元,急需银币现金用以兑换和流通市场。但与此有关的利益集团却冲突不断。先是孙中山拟定的负责人被财政部长陈锦涛反对;而后湖北造币厂试铸了新样式的银铜元样币,南京不得不等待并与其统一;为了维护政权,临时政府不得不加快铸造银币的步伐,但造币厂又发生了厂内员工反对新厂长的风波。
     直到5月份,江南造币总厂才正式开铸纪念银币,当年就铸造了一元纪念银币23813099枚。

  袁大头 硬气:和“孙币”一起,占据金融流通领域
     1914年,财政部下令造币总厂更名为“财政部南京造币厂”,还下发了铸造袁世凯像纪念币的新模。5月开始铸造“袁大头”,每天4万枚。同时回收旧币,到了10月,每日铸币14万枚。
      由于全国统一的制造标准和工艺,此时生产出来的“袁大头”已经很难区分出铸造地是不是南京了。
      由于生产出来的钱币有力地抵制了洋钱,南京造币厂引起了外国公司和商人的嫉恨。1924年,帝国主义经营的英文报刊上刊登污蔑南京造币厂所铸“袁大头”成分不好的虚假报道。为了打破对方的阴谋,南京造币厂在上海总商会召集中外化学专家共同化验,两枚新币的含银量一个为89.03,一个为89.08,均超过了89的含银比例,均符合规定。
      1927年,北伐军到达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南京造币厂遂改铸孙中山像银元。此后,在中国境内,袁头币和孙币同时流通,而其他中外银币就逐渐退出了中国金融流通领域。
      以上系转帖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6-11 21:09:07编辑过]


大家聚在一起是个缘分,珍惜是我的目标!
能为大家服务好,是我的乐趣!
  
分享到:
支持(0中立(0反对(0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