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泉友社区 http://bbs.jibi.net/index.asp

中国集币在线(www.jibi.net)是中国金银币业内的领航网站.汇集金银币、邮卡、精制币、古钱币、纸钞、纪念币等收藏品的海量信息是全国领先的网上认证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首家拥有诚信商铺、行情直播、论坛交流、认证交易、今日收盘、成交总汇、大盘综述、名家看盘、专家答疑等栏目及40000注册会员的金银币电子商务网站;成为中国金银币、邮卡、精制币、古钱币、纸钞、纪念币等藏品爱好者销售产品;了解行情及交流的首选网站.
共16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6][7][8] ...[16]
[浏览完整版]

标题:10月12日嘉宾——冬寒论章先生

1楼
冬寒论章 发表于:2003/10/12 20:31:00
用户已锁定!
2楼
玉阳 发表于:2003/10/12 20:33:00
“铜章艺术”创刊号您有吗?哈哈,原谅我是一个收藏杂家吧
3楼
冬寒论章 发表于:2003/10/12 20:33:00
用户已锁定!
4楼
冬寒论章 发表于:2003/10/12 20:34:00
用户已锁定!
5楼
jim 发表于:2003/10/12 20:37:00
以下是引用白水真人在2003-10-12 20:25:37的发言: 谈一枚钱币题材纪念章的设计构想 在这里主要介绍一位上海造币厂设计雕刻家罗永辉先生的作品。 为纪念中国钱币学会成立10周年和中国钱币博物馆开馆,中国钱币学会约我设计两枚纪念章,并要我大胆设计,广开思路,力求有所突破。我很愿意为这泉界瞩目的盛事献出一份心力,加上领导的充分信任,同志们的积极支持,更使我有信心完成好这一很有意义的任务,我想抓住这一机会在设计方面作一些新的尝试。 钱币很小,不能像创作大型壁画那样舒展从容,必须洗炼、浓缩、高度概括。设计“中国钱币学会成立10周年”纪念章时,我考虑中国钱币学会是一学术性团体,拥有一大批有识之士,致力于钱币学货币史的研究,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它的生命力在于植根传统,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工艺、材料等多角度的研究中加深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认识,激发我们的爱国热情,其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所以说,中国钱币文化虽古犹新,中国钱币学会生机勃勃,这就是我创作这枚纪念章正面图案的立意所在。我用刀币和方孔圆钱的外形组合成“10”字。取其中最具特点的局部放进画面,暗示十周年,人们可以凭借刀币和方孔圆钱的特征去认识“10”字。但我更欲使人们通过这个形象去发挥想象。艺术最忌平淡直观,一览无余,艺术的魅力在于能让观众有一个参与的机会,只有让其参与,才能感到享受。在“10”字周围,我又精心地设计了一些树叶,顿时使画面形成了具有生命感的植物形态。此时,人们可以把局部的“10”想象为树干,本来并无生命斩形象依赖它那独特的外形和富有内涵的构思,成了有生命的形态,产生了新的意义,使物体发生质变,获得升华。局部的“10”字造型很简单,具有上升感的“Y”字形,配上树叶后,艺术地表现了画面内在的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如果不是采用局部而是用整个刀币和方孔圆钱,这种效果就不会出现了。因为太具体,那“10”字就只能是“10”字,那些叶子也就会显得牵强无力了。在树叶的处理上,我追求一种秩序的美,整齐的美,冷静的美,端庄的美。这种美感不同于自然美,可以传达一种更具文化气息、学术气息的审美情趣。从这种情趣出发,我保留刀币和方孔圆钱的钱形特征,舍去细部花纹,通过工艺手段将其表面处理成平整光滑的面,既能体现金属本身的材料美和现代化大生产的加工美,又能透出强烈的现代风采。如果用心一点的话,可以看出树叶自下而上地由贝币而渐变形成。这个渐变过程寓意中国悠久的钱币文化生生不息,中国钱币事业繁荣昌盛。这是我在这个画面中最用心的一笔,这一笔将设计整体地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同时也表达了一个钱币设计工作者对祖国钱币文化,对国家的钱币事业,以及对中国钱币学会的一份美好的祝愿。 “十周年”纪念章的背面,以传统形象和现代形式相结合进行设计。画面中有大家熟悉的钱币形象,我想通过它们在观众与作品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亲切感,满足人们心理上的需求,或者说是满足一种对传统文化艺术追求的心理。为了避免单纯的怀旧,避免从古到古的罗列,我将这些古钱币作一些艺术处理后再按一定的形式进行组合,展现出一种现代风格,产生一种新的视觉感受。我仍用概括的手法去表现币形的演变和图案的特征。火焰表示铸币的工艺特色,排列的钱币表示铸造量,还将钱币方面的史籍象征性地安排在画面中,并留出几块空白表示修正,亦暗示研究的意思。设计这个画面时,我是按雕塑效果来处理每个形象的,充分考虑其形状大小、位置疏密和体积质感,以求得精彩强烈的浮雕效果。 立足传统,刻意求新,是我这次设计创作的原则。因此,所用的形象素材多取之于传统的钱币或与之有关的历史资料。然而我的任务不是复制,不是将博古架上的藏品转移至作品上,而是在昨天和今天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传统带着新意进入现代社会。之所以要立足传统,是因为传统中蕴含着民族精髓,它曾经支撑着民族文化的骨骼,人们对传统有着割不断的感情。但感情毕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变化,所以又必须求新,尤其是在出现很多传统形象的设计中,更要求新,求语言新、形式新、蕴意新。 记得初次谈起纪念章设计时,我脑子里首先蹦出的是龙,一条敦敦实实的大龙,可惜没有及时把握住。经过一个反复后,才又重新回到这个构思,我把它放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纪念章的正面。这是一条钱币爱好者熟悉的蟠龙,它强悍、饱满、威风,又出自钱币图案,把它放在这枚章上显然很自然。中华民族自视为龙的传人,中华民族的文化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龙的形象被世界公认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的龙用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的纪念章上最为合适。博物馆馆址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大楼内,用大楼外墙的花岗岩贴面衬在龙的底面,就好像一枚钱币嵌入花岗岩,巧妙地与馆址相衔接,从含蓄的表现手法中还能悟出更深的蕴意。此外,雄浑的龙和坚实的花岗岩以金属材料作为载体,看起来深沉而有份量。 “博物馆”纪念章的背面是表现传统铸钱的情形,依据明代《天工开物》书中插图而设计。我非常喜欢这个表现角度,它以点的形式,联系起中国钱币发展的一条线,这条线象征着运动发展的趋势,而那下一个点,就是未来。我从配套的要求出发,以与“十周年”纪念章背面相似的形式设计了这面铸钱图,将原画中各松散型的形象要素按现代的构图形式重新归纳组合,不歪曲,不编造,人物特点保持原来的风貌。既有传统纯朴韵味,又有现代结构特色,看起来有一种新鲜感。在雕刻手法上以拙补朴,不求华丽,让现代人玩味一下古韵,也能使人情趣盎然。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不一定都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其中很大的偶然性、触发性。即使有灵感,也是忽隐忽现,想得好不一定画得好,画得好不一定做得好,所以有些设计一旦成为产品,就会有许多遗憾。我自己心里明白,设计上雕塑上还有许多不够理想的地方。但我是既尽了心也尽了力,真是全身心地投入。因为我得到了充分的信任,我感激中国钱币学会给了我这次实践机会,并给了我许多帮助。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楼
冬寒论章 发表于:2003/10/12 20:38:00
用户已锁定!
7楼
jim 发表于:2003/10/12 20:39:00
以下是引用玉阳在2003-10-12 20:33:41的发言: “铜章艺术”创刊号您有吗?哈哈,原谅我是一个收藏杂家吧
晕!你到底还知道什么? 越来越佩服你了,真诚的!
8楼
玉阳 发表于:2003/10/12 20:39:00
您认为像“上海开埠150周年”这样的算什么级别?
9楼
jim 发表于:2003/10/12 20:41:00
以下是引用白水真人在2003-10-12 20:26:47的发言: 绍兴人·绍兴景·绍兴钱 绍兴人·绍兴景·绍兴钱 ——“戴葆庭”纪念大铜章设计鉴赏 为纪念我国著名的钱币收藏家和钱币学家戴葆庭先生,上海造币厂和上海市钱币学会携手,特制了“戴葆庭”纪念大铜章。以纪念章形式纪念一位一生致力于钱币研究和收藏的学者,我以为是一种最佳的纪念方式。它不仅将学者的风范和成就浓缩在永固的方寸之间而传之久远,而且纪念章本身亦以涓滴细流注入中国钱币学研究的历史长河之中。 戴葆庭先生(1895—1976),浙江绍兴人。从青年时代起他就醉心于泉学研究之中,为丰富自己的学识,为掌握钱币学的真知灼见,为收集具有研究价值的历代古钱,他餐风饮露,不畏艰辛,深入穷乡僻壤,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区。功夫不负有心人,戴先生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不但积累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和宝贵的经验,而且练就了精深的钱币鉴赏力,抢救了不少险遭灭顶之灾的珍贵钱币文物,并为我国钱币学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为能成功地表现戴先生对泉学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和发掘抢救祖国铁币文化遗产的爱国敬业精神,上海造币厂高级工艺美术师陈坚和青年设计师曾成沪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情感,专心设计,几易画稿,力求真与美达到完美体现。他们根据铜章的特点,利用浮雕的各个不同层次,在表现人物形似的同时,追求人物的神似。在油画、水彩画、中国画等画种中,画家能够充分利用色彩的神奇作用,表现一种氛围,进而深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而铜章则不同,它只有一种基色,即铜合金的本色。因此,铜章设计全靠作者利用不同层次的凹凸金属面,借助光线的作用,来表现人物或场景的面貌。虽然铜章局限性较大,不可能生动地表现恢宏的历史场面或大自然胜景,但方寸之间在雕刻家手中,也能栩栩如生地表现人物的面貌和动人的景色,而在立体感方面比之绘画则更胜一筹。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为铜章铸造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既能抽象写意,又能纤毫毕现,表现不同的艺术风格。“戴葆庭”纪念章的设计基本上采用了写实手法,并追求人物的神似,突出再现了戴先生孜孜不卷、严谨治学的精神风貌。 “戴葆庭”纪念章的艺术特色在于体现了人与景的和谐统一,绍兴人衬以绍兴景,再以一枚“绍兴通宝”方孔古钱凸现画面,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结合自然。绍兴,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传颂千古,流觞曲水醉倒过多少墨客骚人。纪念章背图是绍兴江南水乡的缩影,小桥流水人家,黛瓦粉墙鳞次栉比,乌蓬船,青石路,一派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绍兴通宝”是画中的点睛之笔,它不仅是古代绍兴地方铸币的写照,也是绍兴具有久远历史传统的人文景观的一个侧面,更是对戴先生关于钱币研究的执着精神的称誉。 “戴葆庭”纪念章成功地表现了“绍兴人、绍兴景、绍兴钱”的创作主题,同时也生动有力地展示了大铜章设计的艺术魅力和生气盎然的前景。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10楼
冬寒论章 发表于:2003/10/12 20:42:00
用户已锁定!
共160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6][7][8] ...[16]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4688 s,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