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的喷砂工艺,其实是先把模具给喷砂雾化后,经过表面硬化处理,然后对币的坯饼进行压铸,从而使币产生磨砂的效果,增加美感。不是在压铸好的币上直接喷砂哦。
币的镜面工艺,其实是先把模具给高度抛光后,然后对币的坯饼进行压铸,从而使币产生镜面的效果,增加美感。不是在压铸好的币上直接抛光哦。
一枚币,既有喷砂,又有镜面的话,处理模具时就要格外细致了,工序也复杂些。
模具喷砂越粗糙,则压铸出的币雾状效果越明显;模具抛光度越精细,则压铸出的币镜面效果越明亮。币的喷砂效果取决于制模时所用的砂的种类和颗粒大小以及喷砂的遍数和压铸遍数外加压铸一定数量后的模具磨损程度;币的镜面效果取决于制模时的抛光程度、压铸遍数和模具后期磨损程度等。
——以上技术问题,我想,不少藏家已了解。
那么,关于新中国早期的几种磨砂币(或叫雾状币)如:磨砂银浇花、磨砂银排球、磨砂银足球、磨砂错滑降、磨砂加厚冬奥、联合国妇女十年等“小批量生产币”的争论一直没有一个定论,今天,我把它重提出来,那就是:研究这几种磨砂币的边齿!与不磨砂的普通版对比,而且要与1986年美国皇后号帆船银币对比(此币的参考价值最大),还有,为何只铸那么少呢?为何选了这几枚币进行喷砂?为何有磨砂双人足球单枚,谁见过同套的磨砂单人足球?谁见过镜面皇后号银币?——这些都是我想探究的。
为何要研究边齿呢?看看边齿凹槽内是不是磨砂的!为啥要看?——我想,您分析一下,自然会了解的。
以前业界(大陆、港台)的诸多争论,我就不再重复了,资深藏家应该有所了解,查阅资料典籍、请教资深专家、找熟人寻关系、甚至做实验等等,这些已经很充分了,铸币的年代久远,极难找到当年的铸币师傅和造币厂档案了,否则一下子即可盖棺,希望回到根本,最直观的,从币的本身来仔细研究,希望我提出的这个研究方向,能使这桩“币界谜团”有所定论。
以上所提到的几种币,本人手上均无实物,所以恳请有实物的藏家研究一下,必要时可借助放大镜,如能拍摄高清微距照片,更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9 22:23:26编辑过]
珍泉共探讨,疑义相与析: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10 16:36:09编辑过]
您好,请问是什么回复?是系统原因吗?再回复一下即可。欢迎探讨。
“书上有的,不一定真的有;书上没有的,不一定真的没有”——小冯 语
我能再给大家举几个币的例子,可能是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有兴趣的朋友欢迎探讨。
刚才经朋友电话指教:精制币的模具是电镀的,普制币的模具是抛光的。特补充更正。感谢。
不过,高抛光的普制币模具也可能压出“类精制币”,泉界前辈或称之为“普精制币”吧。
不是同一副模具、制模工艺不能丝毫无差、模具压铸磨损等原因,会造成一些喷砂程度不尽相同的币,业界或称为“重ZHONG喷砂”(深喷砂、暗喷砂)与“浅喷砂”(亮喷砂)之别。
我要再提出一点:大家知道,2001年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币是个特殊工艺的币,是硫化处理的,表面均匀,那么,造币厂掌握有这种工艺,那么…………(省略号)
我想说下, 精制出来的喷砂面和因模具磨损而铸出来的发白面 ,是有区别的.
典型的喷砂面是86的27克孙中山银币,反面头像有明显的喷砂状,对光线有很强的反射力.
因模具磨损而铸出来的发白面我想不能定义为精制喷砂的,比如就楼主上次的两枚92年5盎司银猴,发白面那个不是什么精制喷砂的,它只是模具磨损而致,模具初模时比较锐利,所以造出来的猴出样精彩,根根的毛都很清晰,但随着压铸量多了,比较细致的地方就容易磨损了,那根根的毛也不清晰了,就成一发白面.这个我看过很多,并且猴子毛发清晰的都为证书号靠前的,由此我推断当时出厂时是一条龙下来的,就是前号证书配初模的币.
这样的例子很多,大规格币就更多了,所以表面的状况不同不应该算版别.
楼主的探讨值得大家参加。我以为银浇花晃动时呈同心圆比较明确是喷砂币,其它如凭边道可鉴定就方便多了,盼有结论。藏了几枚虽异乎镜面的,但就怕腐蚀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