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于币和章之间的“准币”
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建国30周年——铜章还是样币?”的文章,认为,“我们讨论的这枚拍品虽不是样币,但并不等于它没有价值。作为一种跟钱币密切相关的实物资料,如果确实数量稀少,有人追捧它、出高价购买它,不足为怪。”
既然认为它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第14条所规定的样币,为什么不明确地下结论说它是章呢?这是因为,事情并不是“非币即章”那么简单,介于币和章之间还有一类“准币”存在!而引起人们争论不休的这枚拍品,正可以称之为“准币”!
查新华字典,“准”可解释为“和某类事物差不多的”。所谓“准币”,应该是“和币差不多的”东西,所以必须满足几个最基本的条件:1、外形类似于币;2、具有官方色彩;3、跟币密切相关。
比方说,呈批币、送审币、试制币、金币银样、金币铜样、银币铜样、银币铝样、未发行币等,虽然不是币,但都可以称之为“准币”。它们是研究钱币的重要实物资料,而且往往数量稀少,所以受到钱币爱好者的追捧。
现在再来看争论双方的文章:“我国第一次成功发行建国三十周年贵金属纪念币后,国家有关部门欢欣鼓舞,特别制作了和建国三十周年金币相同图案的铜质无面值纪念章,赠送给国家有关部门的有关人员、中央有关领导及一些贵宾留作纪念。这些铜质纪念章数量不多,目前有留念和纪念两种文字款式”,可见其系国家有关部门制作;“其手工雕刻镂空外盒和正式发行币外盒一样,而证书内容、图案、纸质、印刷与正式发行币的证书几乎一模一样,只不过证书没有编号(而正式发行币每套证书均有编号)”,说明其与币密切相关。再从照片看,它的一面跟币完全相同(可能就是用币模制造的),另一面也跟币非常相似,所以完全够得上“准币”的资格。
这里我要特别指出,只要有一个面是用钱模制作的,就必定符合上述准币三条件,就应该可以称作准币!
我们再回顾一下争论的经过。
年老的一方用列举法给出“样币”的定义(下称“G氏定义”),似乎符合“G氏定义”的便为正宗“样币”,可以高价拍卖,而不符合“G氏定义”的便为“假的”,而且“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必须剥去!”;还进一步以存在另外一种30周年“样币”为由而否定这一种,似乎30周年只能有唯一一种“样币”(这至少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年轻的一方对“G氏定义”作了换汤不换药的补充修改,提出样币的“H氏定义”,并试图将系争物品纳入“H氏定义”的范围。“样币”的两种定义互相矛盾,而且都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争论的结果当然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你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建国三十周年铜质纪念品的潜在特质,并努力使它体现了非凡价值,可赞可叹!但何必要陷入“样币”的争端呢?须知样币未必是珍品,珍品未必是样币啊!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0周年铜质准币.jpg

30周年铜质准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3 14:42:22编辑过]
以下是引用泉畔游侠在2011-11-13 14:40:00的发言: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30周年铜质准币.jpg30周年铜质准币
就是好[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3 14:42:22编辑过]
对纸币而言,银行员工练习点钞券、测试券、试样票、票样、纪念券等,似乎也都可以视为准币。
"准币"概念于法无据,于理不合,于主流所不接受!
始作俑者驳人眼球,偷换概念,可惜大家眼睛看得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