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泉友社区 http://bbs.jibi.net/index.asp
喜钱在我国古代,用得最多的是在婚礼撒帐钱。撒帐是我国很通行的一种纳喜婚俗,起源较早。一般认为,唐宋以后就有些婚仪。据宋代洪迈《泉志》记载,唐代景龙年间,唐中宗嫁女,曾特铸“裙帐钱”,此钱呈梅花形,重六铢,上有文曰“长命守富贵”。后世的撒帐钱刻文还有“如鱼似水”、“夫妻偕老”、“弄璋添喜”、“五男二女”、“福寿延年”等字样。到了宋代,撒帐习俗更普遍。《东京梦华录》:“凡娶妇……(男女)对拜毕,就床,女向左,男向右坐,以金钱彩果撒掷,谓之撒帐。”此风俗从明、清一直流传至今。当今新婚夫妇进门时抛撒五色花纸的习俗当由此而来,不过已经没有了原来“打煞驱邪”的迷信色彩,而转化为祝吉的意义了。喜钱也由古代的抛撒改为娘家送新娘的“压箱”喜钱。
春节民间的压岁钱也是喜钱的一种,压岁钱,亦称“押岁钱”、“压祟钱”、“压胜钱”等。除夕,吃年夜饭后,由尊长向晚辈分赠钱币,并以线穿编铜钱成串,挂于小儿胸前,谓能压邪驱鬼,故称。全国大多数地区,包括与汉民族杂居的一些少数民族,都盛行此俗。清代《燕京岁时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除夕给压岁钱之俗,自汉魏六朝起即已流行。据王黹甫《寅和博古图录》:钱形长而方,上面龙马并著,俗谓佩此能驱邪镇魅。因“岁”与“祟”谐音,“压岁”即“压祟”,故称“压岁钱”。今民间仍流行此俗,然多代之以纸币或镍币,改用红纸包钱,置小孩衣兜内,镇邪之意已所留无几,多供儿女买糖果或文具之用。
丧俗纳喜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风俗,其目的是冀望死者保佑生者。用钱作镇墓之用也是丧俗纳喜的一种,在宋代就已盛行。当时俗信,凡定穴结椁先取吉利先兆,往往用吉利文字的钱文,一般平民百姓都选现成流通的北宋“太平通宝”铜钱,取意“太平”。而富贵人家或用金银特铸非流通钱,有记年号或不记年号之分。除“太平通宝”外,用作镇墓的钱尚有“永昌福宝”银钱,意即“子孙永昌,福地之宝”(明代);“福宁万寿”金钱,据《咸淳临安志》载:“福宁”为宋高宗寝殿,以后历帝皆御福宁殿,此钱初为“宫钱”,即皇帝赐与大臣特铸之钱,后被殉葬用作镇墓;“大康六年”银钱;“隆兴通宝”金钱,“隆兴”为南宋孝宗年号,以上均系纪年镇墓钱。传世又有“庆元元宝”阴文银钱,系手工雕刻,“庆元”为南宋宁宗年号。当今,有些地方厚葬之风又起,有的农村丧葬为讨吉利仍觅历朝“太平”、“顺治”钱,以致古钱商店这号古钱销路甚佳,可见余风难绝。
尚喜是中国文化的特征,我们衷心祝愿:撒向人间都是喜!
<!--自定义字段//--><!--自定义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