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泉友社区 http://bbs.jibi.net/index.asp
闲来无事,阅读从友人处借来的《沈阳造币厂志》。翻看本书前面的彩页时,一张题为“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人员接受获奖证书”的照片引起笔者注意。这是一张“马可·波罗金银纪念币”在1985年获得“世界最有历史意义纪念币题材奖” 时的颁奖照片,在这个领奖照片旁边还附有这个项目10克金币的正背面彩照(见图1)。由于笔者藏有这枚金币,对它的浮雕设计还有些印象,感觉彩照上附带的照片有些异样,于是立刻找出藏品进行对照,发现它们与自己藏品的浮雕设计完全不同。为了搞清原因,笔者又翻开金总正式出版的图录对照(图4)。查对的结果是:我的藏品与图录一致,而“厂志”选用的图片与正式发行的10克金币的设计不符。分析原因一定是这套纪念币的设计有个过程,在这个设计过程中肯定还有过其它设计方案,而编写“厂志”时错误使用了存档照片。
近些年,时常可以在拍卖会或网站上看到有关“马可·波罗金银币”样币的一些报导和传闻。为了搞清和研究这方面的情况,笔者开始收集这方面的信息。经过努力,共收集到七种“马可·波罗金银币”样币的资料或报导。
首先看看“马可·波罗10克金币”样币。包括“厂志”刊出的照片,目前已经出现或有相关报导的这种金币的样币共有4种,其中的三种分别见以下几张照片:
“图1”是“厂志”刊出的10克金币样币;“图2”是在NGC网站上出现的样币(NGC-3638800-001);“图3”也是在NGC网站上出现的样币(NGC-3157486-008);“图4”是正式发行的10克金币的照片。
从这几张照片的顺序似乎可以清楚看到“马可·波罗10克金币”的设计修改过程。先从正面图案“嘉峪关”的设计看,“图1”应该是最初的一个设计方案,它与正式发行的设计完全不同,铸造年号是1982。“图2“的正面与“图1”大体相同,只是山脉远景被取消,同时对图案整体布局进行了调整,铸造年号为1982。“图3”与“图2”基本相同,主要的调整部分是嘉峪关城墙与边部作了清边处理,切除了城墙与圆边的直接接触,此时铸造年号已经改为1983。
从背面图案“马可·波罗头像”的设计看,三种样币“头像”的设计雕刻大体相同,不同的变化主要是:“图1”大海设计布局较小,面值的底部为镜面效果;“图2”的大海设计布局已经放大,面值的雕刻与大海混为一体,只不过面值“100元”的大小与“图4”对比,略显瘦小;“图3”的设计与“图4”相比已经看不出明显区别;同时需要说明的是这几种设计方案的面值都是100元。
把正面图案和背面图案结合起来看,“马可·波罗10克金币”的设计从1982年开始,到1983年正式发行,至少有过四个设计方案和三次大的修改,而且这种修改过程的演变非常清晰。另外,判定样币的重要依据是官方文件佐证。由于“图1”和“图4”都出自官方档案,属中间设计过程的“图2”和“图3”判定为真实样币应该具有较大把握。
另外还要特别提到是,黄瑞勇先生曾撰文写到:“1983年11克马可·波罗金币有和其正背面图案相同的金币铜样(仅见品),只不过年号为1982”。由于笔者无法看到这枚样币的实物或照片,故无法判定这枚样币的真实性。仅从黄先生讲述的那枚样币的铸造年号分析,似乎“1982年号”有些不合逻辑,因为“图3”的修改已经到了1983年,因此对“图3”样币的铸造应该是1983年的事情,此时黄瑞勇先生提到的样币再使用“1982年号”就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对“马可·波罗10克金币”的分析汇总见表1。
关于“马可·波罗22克银币”样币,目前面市的只有一种(见图5)。它曾上拍于2010年1月16日的“上海东方国际商品拍卖会”。据拍卖图录介绍,正背面的浮雕设计与正式发行的银币完全相同,材质为银币铜样,铸造年号为1983。笔者认为,这枚样币的真实性也需更丰富的官方文件进行佐证。
另外,“1克金币”样币(NGC-2018479-001)和“2克银币”样币(NGC-2018479-002)也有在市面上出现(见图6和图7)。这两枚样币的最大特点是,背面“马可·波罗头像”的浮雕设计与正式发行的金银币基本相同,但正面使用了特别制作的只带有“样币”字样的专用模具,没有国名、铸造年号和面值,而且都经过NGC的鉴定。笔者认为关于这两枚样币的真实性,至少存在以下疑点:它们为什么要使用特别制作的模具压铸正面,而不是按“10克金币”的方法使用正规模具进行压铸?实际上,此时造币厂使用正规模具压铸样币已有先例,完全没有必要使用这种没事找事的办法。因此,对这两枚样币的真实性还需给出更让人信服和有说服力的官方资料进行佐证。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两枚样币都经过NGC鉴定,而且《克劳斯世界钱币目录》也有记载,同时还有朱纯德先生的签字背书。但笔者认为,这些证据都不是充分必要的。首先不能把NGC是否认同和鉴定看成判定中国金银币币样币的标准,因为NGC只是一家商业评级公司,我们不知道他们有何充分依据和理由进行判定;另外《克劳斯世界钱币目录》的记载也同样缺乏说服力;再有,拿朱纯德先生的签字说事,更显得画蛇添足,请问有多少人见过朱纯德先生的签字到底是什么样?实际上,笔者的意思是说,证明金银币的样币必须有官方文件和资料进行直接佐证,其它说法只能用于参考,正像笔者对“图2”、“图3”样币的初步判定一样,并没有用NGC的鉴定打盒说事,而是在前后两个官方档案的基础上,通过对“10克金币”的设计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推理。当然这些分析、看法也只是个人观点。
“马可·波罗金银币”的样币目前在社会上已经出现至少六种,是中国金银币出现样币最多的项目。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如何对这些样币的真实性进行探究?如何挖掘这些样币背后的故事,搞清它们的来龙去脉?还需钱币届的有心之人进行努力,笔者以上的分析和观点只是个人认识,希望提出批评讨论,同时也希望这种研究不断深入,让更多的民间研究成果面市。
主要参考资料
1.《沈阳造币厂志》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3年12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贵金属纪念币图录 中国金币总公司编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NGC钱币评级公司官方网站
3.上海东方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 2010年1月16日拍卖目录
4.上海东方国际商品拍卖有限公司 2012年9月15日拍卖目录
多谢呈现探究!值得跟进关注!
沈币厂的资料不像上币厂的资料,因为沈币厂的资料有时喜欢配图,这种很好的方式留给了我们很多难得的宝贵一手素材,据此往往也能见他人之所未见,目前俺也在依据资料发现在寻找几枚从未有人提起过的样币的实物,找起来确实很难且需要机缘。
可对于已面世的样币实物来说,最直接的考证方式之一就是拜访该币当时的设计者、雕刻者,因为他们是最具实证的见证人!尽管一直以来,金币的立项、设计、雕刻、生产都衔接不起来,也就是说,很多时候设计者、雕刻者未必就清楚设计作品、雕刻作品是否实际试制、生产了和试制生产了多少,但是,至少他们最能提供有力的线索!
至于1987年底才成立的金总,以及成立之后相当一个时期内隶属管理之间关系的模糊,对这些样币未必能知道多少,甚至也拿不出什么有力的书面文件做证据,所以,这或许就是对市面上已出现的样币实物,他们只能失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