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泉友社区 http://bbs.jibi.net/index.asp
编码:1979—0101—Au—1/2oz
材质:金币
质量:精制
重量(oz):1/2
直径(毫米):27
面额(元):400
成色(%):91.6
发行量(枚):700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王福德
雕刻:宋津民
背面图案:天安门
设计:王福德
雕刻:王福德
编码:1979—0102—Au—1/2oz
材质:金币
质量:精制
重量(oz):1/2
直径(毫米):27
面额(元):400
成色(%):91.6
发行量(枚):700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王福德
雕刻:宋津民
背面图案:人民英雄纪念碑
设计:陈坚
雕刻:陈坚
编码:1979—0103—Au—1/2oz
材质:金币
质量:精制
重量(oz):1/2
直径(毫米):27
面额(元):400
成色(%):91.6
发行量(枚):700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王福德
雕刻:宋津民
背面图案:人民大会堂
设计:罗永辉
雕刻:罗永辉
编码:1979—0104—Au—1/2oz
材质:金币
质量:精制
重量(oz):1/2
直径(毫米):27
面额(元):400
成色(%):91.6
发行量(枚):700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王福德
雕刻:宋津民
背面图案:毛主席纪念堂
设计:申宪章
雕刻:宋津民
历史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时的黄金储备只有6000多两,是绝对重要的战略资源。那时长期面临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封锁,黄金是中国惟一可以大量应对突发事件的硬通货,为此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严禁黄金自由买卖,并规定国内一切金银买卖活动统一归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绝大多数隐藏在民间的金银被银行回收,很快退出了普通老百姓的视线。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通过从国外购入黄金,中国黄金的储备大幅增加。
与此同时,世界也在发生变化。1976年1月8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通过《牙买加协议》,宣布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各会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这时候,黄金的货币特性大大淡化,各国央行开始很少增加储备甚至不再增加储备黄金了。
综合多种考虑,中国人民银行决定通过铸币投放国际市场的方式,来运营自己的黄金储备。
配图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研制纪念币(章)的通知
据曾任中国金币总公司副总经理的朱纯德早前回忆,当时中央银行对金银的看法,已经由硬通货转变为特殊商品,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引进外资,中国人民银行开始酝酿:如何通过运营国家的金银储备实现增值创汇,积累外汇资金。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管理局(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前身)特别设立了生产二处,主要负责流通硬币及贵金属纪念币的发行管理,该局及生产二处相关领导进行了大量前期筹备工作。
1977年,时任印制管理局局长的杨秉超亲赴英国考察,从英国伯明翰造币厂带回了英国铸造的精制纪念币以及贵金属纪念币基础工艺技术(主要包括镜面、喷砂)。同年,杨秉超局长出访苏联,又从圣彼得堡造币厂带回了列宁浮雕纪念牌的礼品样品,并要求开展技术练兵,搞伟人像作礼品,要求在人民币硬币上刻上中国的伟人肖像。
同年,为了提高硬币的浮雕水平,时任印制管理局科技处处长的朱纯德联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郑可教授,在印制管理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北京举办了浮雕学习班。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前主任、著名雕塑大师郑可教授亲自讲解并指导学习班学员的浮雕制作。
配图2:郑可先生浮雕人物石膏像(供图/罗永辉)
配图3:郑可先生照(供图/罗永辉)
学习班成员主要包括上海造币厂、上海印钞厂、北京印钞厂、四川东河钞票纸厂、四川东河印钞厂的设计师。很多我们现在熟悉的中国第一代钱币工艺美术师大部分都是这个学习班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的诞生与之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个浮雕学习班是中国贵金属币技术储备的开始,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发行前必不可少的前奏,杨秉超局长和时任上海造币厂党委书记的顾沧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关注。
有了理论知识和基础工艺,就要在实际生产中去实践。时任上海造币厂设计组组长的严阳生通过杨秉超局长从英国带回的精制纪念币,开始在“毛主席纪念堂银章”上进行镜面与喷砂工艺的实验。1979年10月,国务院发文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金银纪念币。为此,中国人民银行试铸了一套北京风光纪念金章,并对镜面与喷砂工艺再次进行了实战演练。北京风光纪念金章,由当时中资控股的“宝生银行”在香港地区发售,购买者填街塞巷。
配图4:北京风光金章共同正面
配图5:北京风光金章背面-八达岭
配图6:北京风光金章背面-北海白塔
配图7:北京风光金章背面-祈年殿
配图8:北京风光金章背面-颐和园
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正式发行,其海外承销全权交由香港宝生银行,该银行也是早期中国现代贵金属币发展中最重要的海外承销商之一。它和北京风光金章的成功发行,不仅为中国现代贵金属币的设计、铸造、发行积累了经验,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配图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金币工作会议纪要(供图/罗永辉)
配图1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金币工作会议纪要(供图/罗永辉)
配图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金币工作会议纪要(供图/罗永辉)
设计创作谈
该套金币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现代贵金属币。1979年10月1日,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发行一套现代贵金属币,由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共同设计,铸造。
这套贵金属币的设计,早在1978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由于北京风景纪念章的发行成功,大大增强了成功发行中国现代贵金属币的信心,也增加了设计人员与工艺技术人员对币章设计铸造的经验。这套纪念金币的设计采用征稿的形式,除发动造币厂系统内部设计人员积极投稿外,还通过上海有关专业单位在一定范围内向美术界人士征稿。后来,一共收到设计图稿30余套,题材相当广泛,有体现大治之年的,有祝愿国家富强的,有反映社会安定团结的,还有中国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及中国民间吉祥图案等。经有关部门反复研究,初步筛选近10种图案制作成浮雕石膏型,并制模打出铜质样品,报上级领导审批。
最后,中国人民银行选定了由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两家单位设计人员设计的天安门广场上的四座标志性建筑——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前赴后继,创建了新中国,并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自主、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题。整套纪念金币的设计理念给人一种沉静、庄严、肃穆的感觉,在构图设计上,选取了建筑静物为画面主题素材,强调了构图的简练、清晰。
定稿后,由两厂设计人员王福德、宋津民、骆行沙、陈坚、罗永辉负责雕刻。在雕刻制模过程中,又分别对原图加以调整和提高,并在其他工艺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的帮助下不断改进,精益求精。这套首次由中国自行设计、雕刻,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贵金属纪念币,向国庆三十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上海造币厂 陈坚)
艺术赏鉴
单纯、简洁是新中国第一套现代贵金属币,也是中国现代贵金属币中“建国”题材开山之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的主要艺术特征。纪念金币以天安门广场上的四座标志性建筑——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为图案,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人民前赴后继,创建了新中国,并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主题。
金币画面上的建筑形象稳重大气,挺拔简练,没有过多的装饰,涌动着颂扬新中国的主旋律,朴素、真挚。虽然整体设计简练,但在天安门金币和人民大会堂金币画面的建筑之外,增加了宫灯和树作为装饰,使得整套币在视觉上显得端庄稳重,又不失活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是“建国”题材贵金属币的开山之作,在它身上,我们看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鲜明的思想印记和独特的艺术追求,当时的钱币文化站在历史的交汇处,注重中国文化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也汲取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营养,庄严肃穆的建筑形象寓涵了当时中国的国家力量,单纯简洁的构图体现出深厚的时代使命感,表现出对新中国成立30周年民族发展、社会变革的伟大赞颂与深情关注。
虽然那个时候的金币设计简单,甚至有些单调,但其中寄予的情感却显得弥足珍贵,显示了中国现代钱币文化在它刚刚诞生之初素朴审美取向,和特定时代的文化心理息息相通。
花絮
该套金币原定发行量为40000套,由于市场销售太过火爆,经香港宝生银行建议,增加到70000套,结果导致市场价格混乱,为维护市场,最后不得不当众熔毁一部分。这套金币不是特别成功的市场发行情况,也为刚刚诞生的中国现代贵金属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配图12:1979年5月19日《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国第一套金币发行的消息。
配图13:香港《大公报》上刊登的新闻报道
配图14:1979年9月1日香港《大公报》上刊登的香港宝生银行发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的广告。
配图15:汇泉财务有限公司刊登的南美洲各国总经销广告
配图16:新鸿基证券有限公司在香港媒体上刊登的7国经销权广告
配图17:香港宝生银行印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宣传折页封面及封底。
配图18:香港宝生银行印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纪念金币宣传折页的内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