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泉友社区 http://bbs.jibi.net/index.asp
编码:1980—0201—Au—20g
材质:金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20
直径(毫米):23
面额(元):300
成色(%):91.6
发行量(枚):5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射艺
设计:钟有琴
雕刻:陈坚
编码:1980—0202—Au—10g
材质:金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10
直径(毫米):23
面额(元):300
成色(%):91.6
发行量(枚):150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射艺
设计:钟有琴
雕刻:陈坚
编码:1980—0203—Ag—30g
材质:银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30
直径(毫米):32
面额(元):30
成色(%):80
发行量(枚):5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足球
设计:钟有琴
雕刻:孙奇龄
编码:1980—0204—Ag—30g
材质:银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30
直径(毫米):32
面额(元):30
成色(%):80
发行量(枚):5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马术
设计:钟有琴
雕刻:罗永辉
编码:1980—0205—Ag—20g
材质:银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20
直径(毫米):28
面额(元):20
成色(%):80
发行量(枚):5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摔跤
设计:钟有琴
雕刻:骆行沙
编码:1980—0206—Ag—20g
材质:银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20
直径(毫米):23
面额(元):15
成色(%):80
发行量(枚):5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射艺
设计:钟有琴
雕刻:陈坚
编码:1980—0207—Ag—15g
材质:银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15
直径(毫米):32
面额(元):30
成色(%):80
发行量(枚):400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足球
设计:钟有琴
雕刻:孙奇龄
编码:1980—0208—Ag—15g
材质:银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15
直径(毫米):32
面额(元):30
成色(%):80
发行量(枚):400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马术
设计:钟有琴
雕刻:罗永辉
编码:1980—0209—Ag—10g
材质:银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10
直径(毫米):28
面额(元):20
成色(%):80
发行量(枚):400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摔跤
设计:钟有琴
雕刻:骆行沙
编码:1980—0210—Cu—24g
材质:铜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24
直径(毫米):32
面额(元):1
成色(%):70
发行量(枚):25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足球
设计:钟有琴
雕刻:孙奇龄
编码:1980—0211—Cu—24g
材质:铜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24
直径(毫米):32
面额(元):1
成色(%):70
发行量(枚):25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马术
设计:钟有琴
雕刻:罗永辉
编码:1980—0212—Cu—18g
材质:铜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18
直径(毫米):28
面额(元):1
成色(%):70
发行量(枚):25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摔跤
设计:钟有琴
雕刻:骆行沙
编码:1980—0213—Cu—12g
材质:铜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12
直径(毫米):23
面额(元):1
成色(%):70
发行量(枚):25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射艺
设计:钟有琴
雕刻:陈坚
编码:1980—0214—Cu—12g
材质:铜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12
直径(毫米):32
面额(元):1
成色(%):70
发行量(枚):800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足球
设计:钟有琴
雕刻:孙奇龄
编码:1980—0215—Cu—12g
材质:铜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12
直径(毫米):32
面额(元):1
成色(%):70
发行量(枚):800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马术
设计:钟有琴
雕刻:罗永辉
编码:1980—0216—Cu—9g
材质:铜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9
直径(毫米):28
面额(元):1
成色(%):70
发行量(枚):800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摔跤
设计:钟有琴
雕刻:骆行沙
编码:1980—0217—Cu—6g
材质:铜币
质量:精制
重量(克):6
直径(毫米):23
面额(元):1
成色(%):70
发行量(枚):80000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
正面图案:国徽
设计:钟有琴
雕刻:童友明
背面图案:古代射艺
设计:钟有琴
雕刻:陈坚
注:编码为1980-0202-Au-10g、1980-0207-Ag-15g、1980-0208-Ag-15g、1980-0209-Ag-10g、1980-0213-Cu-12g、1980-0214-Cu-12g、1980-0216-Cu-9g、1980-0217-Cu-6g的8枚币为薄币;编码为1980-0206-Ag-20g的银币无薄币。
历史背景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Chinese Olympic Committee),简称中国奥委会,成立于1910年。1975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以中国奥委会的名义申请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1979年11月26日,国际奥委会名古屋执委会决议通过,承认北京之奥委会名称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重返国际奥委会。后经国际奥委会批准,授权中国奥委会制作“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会”金银铜纪念币。该币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造币公司铸造,美国佛芒特州国际硬币与货币公司独家海外经销。
设计师钟有琴当时在文化部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据她回忆,邀请她参与“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金银铜纪念币设计的是国家体委宣传司司长谷丙夫,主持项目的是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具体实施是国家体委国际司和中国人民银行。美国佛芒特州国际硬币与货币公司的代表是贺兆博士,徐寅生就选题的重要性、深远意义以做了明确的规定与要求。设计重点有二:一是体现中国体育鲜明主题与特色及健康向上精神,二是反映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格。
设计创作谈
这是一项紧急任务,国家体委同时也约请了好几位设计者,并明确告知只有两个星期的时间。我对此项目有极大兴趣,也喜欢这种具有挑战性的创作课题,当即表示没有困难,信心满满地接受下来。按照我的创作习惯,类似主题,设计思路至少不低于3种。如何表现,我选了3个不同的角度,群众体育、民族体育和古代体育。3套设计图稿,我自信总有一套能让他们满意。但3套方案,每套4幅图稿,加起来一共12幅。平均下来,差不多一天要完成1幅。这之中,还要翻资料,找素材,寻角度,等等。时间真的是太紧了。
其实,3套设计方案,内心也有侧重,这就是有丰富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古代体育”。既然是“古代”,我就想用“古”的艺术手法表现,而这个“古”,也只能从古代绘画艺术形式中寻求借鉴。说老实话,何为古代体育,具体有什么形式,我也一无所知。开始是到北京图书馆去翻资料,借了还,还了借,一翻就是一天。后来又去文物出版社,他们那里资料更丰富,一找一摞子,如山一样堆在桌上。先是快速检索,看到合适的,赶紧记下来,做一个三、五十字的简述。然后再在这之中进行筛选。最后才敲定既有代表性,又能适合圆形币制表现的题材。如此做法,有些像大海捞针,反复求证筛选,最终选出的足球(蹴鞠)、射艺、马术和摔跤,应该是中国最古老也最典型的4项体育活动。
这套币共用的正面图案,对于我来说,算不上什么设计。国徽是绝对元素,你无法变动,所以能做的,就是在国徽下端对一些花卉纹饰,分左右对称设计,面额压于其上。我想要的效果,一是简略,一是大气,一是喜庆。
“古代射艺”图稿中的“射”,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弓弩发於身而中於远也。从矢从身。”在古代,“射”为六艺之一。“射”为会意字,右之“寸”在此做“手”解。设计之中,我考虑的不仅仅表现的是“射”,而且是两位射手处于竞技状态中的“射”。原作中,两位射手只是配角,他们左右相列,一手举弓,一手拉弦,正搜寻目标,准备奋力发射。我喜欢他们形态的节奏感,便截取过来作为币面主图。有趣的是,两位射手表现的都是一种姿势,弓弦之间,并没有常规意义上的“箭”。我也试图做一添补,但试了几次,总不协调,且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美感。整个背景我用的是孤独而立的一株杂树。枝干稀稀拉拉,上下也没有叶片。但一木知秋,大漠之中,能感觉风从北方的天空呼啸而过。大雁是随秋风南行的,是落队的两只,掠过画面时,恰好让我给敏锐地捕捉下来。
“古代足球”图稿实际就是蹴鞠。当时并不知道,只觉得有那么一层意思,便定下来做画面之一。后翻阅资料,才知道早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就有蹴鞠的记载:“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其中“蹋鞠”,包括类似“蹴球”、“筑球”、“踢圆”等,就是蹴鞠。“蹴”为动词,意思是以脚而踢。“鞠”是名词,指皮制之球。蹴鞠作为体育竞技,主要有3种形式: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币面表现的画面,应该属于直接对抗的状态。但这种“对抗”,更多带有游戏的成分,包含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相互谦让的中庸色彩,其中“玩”的心态大于“竞”的心态。同时,背景的处理,画面右上部分,由松针叠印出的松枝,规则齐整,同样具有谦谦君子之风。
取延续千年的古代体育活动马术为构图素材,以体现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金银铜纪念币的博大内涵,我个人认为应该算非常绝妙的创意,它既是传统体育层面的深透理解,也是传统文化层面的深透理解,更是传统思想层面的深透理解。“古代马术”图稿设计看似简单,伏在马背上的骑手,疾驰状态的烈马,但在构图上,却包含有良苦用心。尤其是两位骑手,为典型的竞技状态,但神态之中,仍相对保持有一分儒雅。竞技色彩主要体现在马的腿部,强健有力,腾空如飞。马蹄“得得”之声,仿佛能从币面上听出。
关于“古代摔跤”图稿的设计,我重点突出豪放与爽朗之风。“豪放”是对两位摔跤手的描绘,浑身赤裸,只在腰间系有一条兜裆布。但裸于币面的,并非摔跤手的身体,而是摔跤手强大的自信与勇气。处于酣战状态的两位摔跤手,一由上至下试图抱住对方的后腰,一由下而上期望托起对方的臀部。真正男子汉的对决,是技巧上的,肉体上的,也是精神上的;“爽朗”,则在于币面平和氛围的营造:远处背景建筑,三分端庄,七分肃然。建筑一端垂落而下的柳枝,半是婀娜,半是妖娆。平和背景与紧张酣战的状态形成反差,由此更突出了“古代摔跤”的主题。(钟有琴)
配图29:以“古代体育”为主题的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金银铜纪念币设计稿
雕刻访谈
“古代射艺”图稿的石膏雕刻者为陈坚。智者交流,心领神会。雕刻过程中,陈坚着力突出只有一点,那就是最大程度保留设计原作中的远古汉画像石风格,细节处理上,加强“面”的粗犷,“点”的豪放,而“线”的部分,则尽可能淡化与模糊。钟有琴设计图稿中创作思路,经陈坚雕刻语汇精心诠释,更丰富,更生动,更极致。之中钟有琴关于“箭”的疑问,也同样让陈坚感到困惑。后读《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说“弓生于弹”。其中“弹”特指弹弓。甲骨文“弹”形如“B”,就是弓之造型。弓弦中部有囊,弹丸盛放于此。由此,陈坚在设计图稿之外,另外添有类似弹丸的图案。弹丸置于地面,两者相依,随主画面形成韵律节奏之美。看似轻描淡写的细节处理,却是洞明观察力与生动表现力的体现。
“古代足球”图稿的石膏雕刻者是上海造币厂的孙奇龄,对设计图稿的设计理念领会深透。石膏雕刻创作过程,同样也是从“中庸”角度再现“古代足球”画面。浮雕体积的边线,尽可能圆而平滑,转弯抹角之处,也以精妙的柔和笔法带过。尤其是人物的面部神情,笑意浅浮,“和”色十足。蹴鞠者衣着一褶一皱,也飘逸而有风度。雕刻师以其精湛技艺,不仅生动再现了蹴鞠之形,也精确再现了蹴鞠之神。蹴鞠之形是对蹴鞠运动浮表层面的理解,而蹴鞠之神,是对蹴鞠运动文化内涵的挖掘。不仅如此,币名“古代足球”4字,又设计为古书古画中的印章,优雅别致,镌于币面左端,让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满满实实浸透于币面。
上海造币厂的罗永辉在“古代马术“图稿石膏雕刻之前,既翻阅大量资料以了解古代马术,也对设计图稿的创作理念做有深层研究。动手油土型制作时,其实整体风格已在脑中形成:清雅之中要有一分劲丽,威武之中要有一分刚烈。创作过程中,又以深浅不一的体量和强弱不一的力度,将这种风格展现了出来。整体氛围也描述到位:烈烈秋阳,瑟瑟山风,滚滚流云,都在币面静静流溢。设计图稿中背景,原是淡淡几簇柳枝,有些柔,有些软。罗永辉将它改为一株变形的树木,以其扭曲的形态,与奔马形成呼应,同时,也将紧张的竞技气氛,调整到相对松弛的状态。
“古代摔跤”图稿经骆行沙的二度创作,从油土型到石膏雕刻,立体升华了设计图稿的设计理念。而之中的重点,又主要突出摔跤双方体型的动态变化。摔跤大致分推、摔、捉、拉、闪、 按、 使绊等多种技巧。参与双方,主要依靠身体各部位灵活运用,相互进攻,相互较力,直至最后胜利。设计图稿是平面的,它只是摔跤运动特定瞬间的特定技巧。经过浮雕语汇的修饰与渲染,摔跤手双方脸部近似狰狞的神情,足腕类似夸张的扭曲,包括颈、肩、手、臂、胸、腹、腰、膝、腿等肌肉的变异组合,壮士裸袒相搏较力的神勇,得到了充分地延伸。
艺术鉴赏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金银铜纪念币的4幅图稿,均为古代体育项目,表现手法上,也类似远古汉画像石。设计师钟有琴说:“我想抓住两点,以最悠久的中国文明史、体育史,和最古朴的艺术风格,突出我们中国的民族特色,从而对世界产生影响。”
“古代射艺”币面,设计师以长焦距镜头,穿越历史空间,捕捉到了这一精彩瞬间。两位射手均半跪于地,但跪姿有深有浅,这种深浅,随空中飞鸟的速度而变,前者是45度斜角,身子也作如此斜度。后者等待飞鸟越过头顶,因此弓箭所向,接近180度直线,其身躯,也是半弯到地面。弓在弦上,但引而不发,射手的睿智与耐心,在此得到最大程度体现。射手成功与否,不在于速度,而在于准确率,竞技状态之中,更是如此。
若说“古代足球”图稿的不足,则在于币面上的两位对抗者,儒雅有余,骁勇不足。长翅帽戴于头,交领袍着于身,两只宽大衣袖,随风而舞。本是对抗性极强的争夺,在两者之间,似是足下艺术的表演过程。但,这恰恰是设计师对蹴鞠深刻理解之绝妙。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讲求“和”与“中庸”,推崇谦谦君子,鄙薄孔武之士。由此,币面上“蹴鞠”,争强好胜为温文尔雅,对抗性比赛逐步退化为表演性竞技。
相比于“古代足球”图稿谦谦君子之风,“古代马术”图稿更能体现传统体育的竞技状态。这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马而不是人。因此,币面上的两匹马,是设计师浓墨重笔。传神之处在一高嘶一低鸣的马首,气势由此而生。传神之处还在于奔跑之中的马蹄,或前伸,或后屈,或上扬,或下蹬,生动由此而生。但马奔跑速度快慢,运动技巧的高低,最终还是人掌控的。设计师准确把握这个度,描绘两位骑手,强调的多是“技”而不是其他。骑手双手紧握缰绳,上身前倾,目不转睛,生怕偶尔疏漏,会造成马失前蹄的严重后果。
“古代摔跤”图稿虽只是淡淡浮雕剪影,但币面上两位摔跤手,却以不事细节修饰的粗犷外形,和随意而为点缀的夸张姿态,构成了由人物内在而迸发出的力量与动感,从而在币面形成宏大的气势之美。“一夫意抖擞,一夫神毷氉,仇仇相对惊貔豹,桃花狼藉春风扫。”(清元璟《撩交》)这也是“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金银铜纪念币4幅背面图案,体育竞技色彩最为浓烈的一幅。
花絮
据钟有琴回忆,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金银铜纪念币的设计图稿,前前后后也有几次反复,后得到各方专家认可后,她又按浮雕模具直径15公分的比例,绘制了放大5倍的素描精细图稿。
1980年2月12日,中、美双方有关人士,在中国北京饭店举办小型酒会,进行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金银铜纪念币与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金银铜纪念币的发行签字仪式,并决定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金银铜纪念币交由上海造币厂铸造,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金银铜纪念币交由沈阳造币厂铸造。酒会上,美国佛芒特州国际硬币与货币公司贺兆博士,特地过来向钟有琴敬酒,并羡慕地说:“在中国文化部,一定有许多像你这样的优秀设计人才吧?”
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金银铜纪念币一亮相,就在世界币坛引起不小轰动,欧美国家的钱币专家热力推崇,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罕见,最具独特风格的奥林匹克纪念币之一”。其实,真正“罕见”和“独特”的,不是它的设计风格,而是它的设计思路。它从传统文化与悠久历史的角度,展示体育精神在中华大地的传承和发展。
1980年中国人民银行只发行了两套金银铜纪念币,而第13届冬奥会和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两套加厚币,也是中国现代贵金属纪念币发行史上,为数不多的几套加厚币之一。
配图30: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加厚金银币与薄币对比图:
(《中国现代贵金属币赏析》丛书(第1册)陆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