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泉友社区 http://bbs.jibi.net/index.asp
本件藏品為傳世京局七錢二分品相第一名。打鑄深峻,沒有銀胚震動現象,齒編瑞利,版底完全無傷,銀光燦爛,極珍貴難得的大珍品。
自古以來,中國貨幣制度的一大特點就是製造與流通的地方性。然而,這種特性不能適應近代發展的需要,從而成為清末幣制混亂的原因之一。1899年6月,清政府規定除粵、鄂兩局外,其餘各局一律停造。後因各省督撫抵制,又核准了江南、北洋與吉林三局續造。與此同時,慶親王奕劻請求會同戶部在京師試辦造幣廠製造銀圓,上奏也獲准,定名“京都製造銀圓局”,簡稱“京局”。
京局創設時設備來自浙江銀圓局奉諭停辦前向德國購得的機器,拆卸後運至北京。由協辦廣東錢局的愛德華?韋恩規劃建廠。同年12月2日,《京津泰晤士報》報導機器已運達京師。據當時外國駐華人員的回憶,地點在東交民巷使館區內的中國通商銀行北京分行旁。
韋恩到任後評估廠內設備有所欠缺,請清廷駐英大臣羅豐祿在1900年3月6日與伯明翰造幣廠簽約訂購機具一批,據該廠檔案記載,包括大型印花機一台。此外,委託雕刻中國第一套機製銀幣廣東七錢三分反版模的艾倫?韋恩擔綱雕模。購機合同中規定於1900年8月6日前交運,惟當時北京陷於戰火,京局亦已被毀,機器運到也無法交付使用,去向不明。
京局尚未開工即於1900年(歲次庚子)6月22日深夜,在義和團攻打與中國通商銀行北京分行為鄰的奧匈帝國使館時被焚。該局生產的錢幣從未發行,僅有少數“二角”、“一角”銀幣亂後流入市面,鮮為人知。
泉譜首見上海錢幣商王守謙1935年印行的《中國稀見幣參考書》,而後續發生的事,更加深了京局銀圓的神秘色彩。當時有人自京局廢墟中找出除“一角”鋼模以外的四套幣模,賣給後來擔任《天津日日新聞》社長兼主筆的大藏家方藥雨,民國年間方氏經張絅伯介紹,將所藏古錢、唐宋明銀錠以及京局鋼模以二十萬銀元轉讓給上海陳仁濤,陳在1947年移居香港。上世紀50年代初,陳仁濤因商場不得意出售藏品,中國文化部知悉後出價港幣九十萬元購得,現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展示的京局“一圓”、“五角”及“二角”正背面祖模即其中之一。由於上海泉界的資深藏家經常聚會交流,得知模具曾借給王守謙私製數套,於是京局銀圓有了“原製”和“後製”之分。王守謙後來遷居香港繼續經營,據其遺孀在60年代向從她手中購入除“一角”以外的後製版京局三套的美籍藏家古德曼(Irving Goodman)表示,王曾擁有全數後製版計8 套,但模具已損壞無法再用。古德曼於70年代初在日本出讓二套,剩下的在1991年拍賣會售出。
根據研究京局銀圓達二十年之久的《伯明翰造幣廠史》作者美籍錢幣學家史威尼(JamesSweeny)追查,除了無法得知的私人買賣,以歷年的公開交易記錄推斷,京局銀圓存世的“一圓”、“半圓”、“一角”、“五分”四種約10~15套,“二角”最多計20~25枚,此統計包括所謂的“原製”及“後製”兩版,但不包括雕刻師自留的光邊樣幣二套。
無論是何種版式的京局銀幣,均為難得的罕見珍品。由於其身世的撲朔迷離,“京局製造”可謂最具傳奇色彩的中國機制銀幣之一。 (此文由著名收藏家孙浩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