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许明罡
到北京不逛逛邮市恐怕会成为收藏者心中永远的遗憾。去年下半年,三个月的北京培训生活给了我逛邮市了心愿的机会。
北京邮市数量之多堪称首屈一指,万家马甸邮市继承了原先宜美嘉邮市的规模与人气,堪称中国第一邮市,不光占地面积大,而且邮、币、卡三个区域划分清楚,高中低档品种门类齐全,在这里,笔者不仅购买到了心仪已久的老“黄山”邮票四方连,还从一大堆1元钱一枚贱卖的邮品中挑出了几十枚自己中意的封片,可谓收获不小。马甸邮市最大的特色莫过于炒作区了,这在全国都是出名的,在我看来,炒作区在这里形成是必然的,因为这里是市场专门辟出的吸烟区,中国烟民多,抽烟的地方自然热闹,一热闹,人的情绪就容易高涨,所以常常见到一些朋友一边抽着烟,一边拿着邮品在吆喝,大旗一扯,应者甚众,自然形成了邮市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且邮市地处马甸交通枢纽,交通极为便利,也是吸引收藏者的有利条件。
遛完了万家马甸邮市,就不能不提到大钟寺收藏品市场,这可以算是中国环境设施最优秀的收藏品市场,与传统印象中的纷乱嘈杂不同,大钟寺市场显得非常干净,一个个商棚安排齐整,地上打扫得一尘不染,一进门便让人感到舒坦。可惜的是看起来这里的人气远不如马甸邮市来得旺,许多商棚都空关着,寥寥的邮商紧守着自己的铺子,整个市场静得有些可怕,而且这里的邮品种类也比较有限,倒是让我觉得有点可惜了这优雅的环境。不过说实在的,心里倒是真希望中国的邮市都如大钟寺邮市一般优雅,让大家可以静心地挑选邮品,少几分浮躁,多几分气定神闲,体现出浓浓的文化气息。
与上面两个邮市相比,方寸斋邮市可就比较让我遗憾了。知道前门大栅栏是个热闹的市场,也知道那里有个外邮市场,因此那天起了个大早,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前门。确实热闹,各式各样的小商品琳琅满目,人流摩肩接踵,可偏偏就见不到邮市的招牌,问了几家商棚,都未曾听说这里有邮市,就在我即将要离开时,一位老人为我指了指: “那不就是吗?”一看,一块四方的小招牌都快被其他商铺的招牌挡得看不见了。邮市在地下室,规模小得可怜,当天所见也就六、七个摊位在营业,顾客除了一位老人就是我了,店主比客人还多,除了两家有部分欧美新邮可供外,其余几家能拿出来的“外邮”也就是前苏联票和几分钱一枚的外票信销剪片,更遑论有一定收藏与组集价值的封片了,这恐怕是我见过的最迷你的外邮市场了。
就在我即将离开北京的时候,听说北京又一家邮市在西客站开业了,只是时间太紧,无缘得见,只能留待下回了。
除了逛邮市外,北京众多的景点也是留下我足迹最多的地方,只是与一般游客相比,我在游景的同时,会想着法儿弄一些邮品。记得游香山时,我在山脚下的邮局买了几枚印有香山风景的明信片,便试探着询问营业员是否有风景戳可加盖,营业员说风景戳已经停用,加盖可以,但无日期字钉,共有四种风景戳。闻言大喜,按每戳五毛的价格在三枚明信片上都加盖了四种戳,将其中的两枚寄回了老家。此后,我又在颐和园、恭王府等处都多少得到了一些邮品,虽然游玩得并不尽兴,但这些邮品还是弥补了我的缺憾。
在北京的这段时间,最让我感到高兴的是观摩了在昆仑饭店举办的嘉德秋季邮品拍卖会。虽然经济实力决定了我根本不可能在这场拍卖会上买到任何邮品,甚至连举牌的资格都没有(竟拍保证金要3万元),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我激动的心情,毕竟这是一次高水准的拍卖会,邮品数量之多、珍罕性之高、拍卖成绩之佳,都让我咋舌。现场人数虽然不多,秩序井然,但许多拍品的竞争非常激烈,往往经过十几甚至二十几个回合的竞价才能见分晓,让我这样的旁观者看了都不由自主地血流上涌。
北京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城市,集邮文化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北京的这段时间,我深深感受到了北京邮文化的芬芳气息,即使是在邮政报刊发行宣传日活动中,我也买到了以此为主题的“马踏飞燕”加印片暨门票,真是有了意外的收获,不管在我的这次邮之旅中有几多艰辛、几多遗憾,但总感到在北京邮文化的氛围中,作为集邮爱好者的我非常幸福,也真的羡慕北京的邮人。
来源:中国集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