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邮政改革并没有统一的时间表。大部分国家是在90年代踏上邮政改革征程的。邮政改革目前尚未最终完成,仍在推进和深化过程中。在邮政改革过程中,各国对邮政业政府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总的方向是实现邮政政企分开,缩小甚至取消邮政专营权,塑造邮政市场的公平竞争格局。
自1998年实现邮电分营以来,中国邮政一直在积极探索改革与发展之路。方兴未艾的世界邮政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靠竞争而不是靠保护来发展邮政;实现政企分开是大势所趋;要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等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邮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
一、邮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举措
全球邮政改革并没有统一的时间表。加拿大、英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瑞典、新加坡等国是全球邮政改革的先驱,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就开始进行邮政改革。大部分国家是在90年代踏上邮政改革征程的。邮政改革目前尚未最终完成,仍在推进和深化过程中。
在邮政改革过程中,各国对邮政业政府管理体制进行了调整,总的逢并不是压制市场竞争,而是为了规范邮政市场的竞争秩序,力争形成平等竞争的市场化邮政运行体制。
欧盟1997年制订的关于邮政的法令规定:各成员国必须指定一个或几个行业性国家监管机构,该机构与邮政运营商必须“在法律上保持分离,在运作上保持独立”,监管机构的职责是保证欧盟规则所规定的义务得到履行,并监督竞争规则在邮政行业中的实施。
美国邮政总局并没有对邮政业进行监管的职能,按照美国法律和法规的有关规定,对行业进行管制的是独立的管制机构(如邮政资费委员会)。
(五)确定普遍服务的承担者,建立普遍服务新的补偿机制
在邮政改革中,建立普遍服务补偿基金成为各国改革的潮流。在普遍服务补偿基金方式下,各企业都要按照规定的程序缴纳普遍服务基金,它们承担的普遍服务任务也都能得到货币补偿,从而为邮政企业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
欧盟有关指令中规定,当成员国认为普遍服务义务对其提供者构成不公平财务负担时,可以建立一个普遍服务补偿基金,基金由独立于收益人的实体管理,在遵循透明、非歧视和成比例的原则下,各国可要求取得邮政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者向该基金提供一定的财务资助。比利时、德国、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设置了普遍服务补偿基金。
尽管普遍服务补偿基金方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普遍服务补偿方式,但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邮政服务的相对价格,另外,在普遍服务补偿基金的征收、分配、日常管理等环节也会产生一定的交易成本。因此,许多国家对承担普遍服务义务的邮政企业直接给予资金补贴,而没有设立普遍服务补偿基金。
(六)引入外部投资者,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实现政企分开,按照商业化原则经营的各国邮政企业基本都是国有独资企业,产权结构单一,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仍然不利于运行效率的提高。因此,部分国家在邮政部门公司化后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德国、荷兰、新西兰、瑞典、英国、意大利、新加坡、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阿根廷、保加利亚等许多国家的邮政都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荷兰邮政和德国邮政还成功发行了股票,从有限责任公司转变为公开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在邮政的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迈出了一大步,也为邮政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二、全球邮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启迪
自1998年实现邮电分营以来,中国邮政一直在积极探索改革与发展之路。方兴未艾的世界邮政改革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一)靠竞争而不是靠保护来发展邮政
在邮政改革过程中,各国政府放松了邮政业的市场进入规制,缩小甚至取消了邮政专营权,使邮政市场日趋开放。从实际效果来看,恰恰是那些积极打破邮政垄断、在邮政业内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国家,如荷兰、瑞典、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邮政运行效率最高,效益最好。而市场化改革滞后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的邮政都陷入了经营困境,需要继续进行改革。靠竞争而不是靠保护来发展邮政,已成为国际潮流。
(二)实现政企分开是大势所趋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邮政都实现了政企分开,邮政部门实现了企业化运营。这不仅减轻了各国政府的负担,也增强了邮政业的活力。中国邮政目前尚未实现政企分开,它同时具有行业管理职能和经营职能,导致行政垄断较为严重,这不利于塑造邮政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借鉴世界各国邮政改革经验,实现邮政的政企分开,建立新的邮政业政府管理体制,是大势所趋。
(三)要积极推进产权制度改革
在邮政部门实现公司化后,一些国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对邮政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引入外部资金,推动了邮政业的发展。荷兰、德国邮政通过上市筹集了大量资金,改善了公司治理结构,已经发展成为国际物流、快递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在实现政企分开后,中国邮政可以考虑引入战略投资者,也可以考虑整体上市或部分上市,改变产权结构单一的现状,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邮政体制改革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刘世锦 冯飞
课题协调人:李佐军
课题组成员:石耀东 李佐军
梁仰椿 来有为
本报告执笔:来有为
文章来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