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泉友社区 http://bbs.jibi.net/index.asp
卡的出现,无疑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交通一卡通、招商网络银行卡等都为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方便。电信卡的出现更为我们沟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便捷:手持电信卡,只要到任何有电话的地方,输入卡号和密码,就可以方便地和他人进行沟通,无论物理距离有多么遥远,熟悉的声音徘徊在你的耳边――心理之间的距离消除了,它是我们互通心灵之门的通行证。卡作为一种载体,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它的实用性之上,它是身份的象征、文化的映池、数字时代的标识。用电信卡来承载文化和体现文化是最适宜不过的了,它小巧、美观、易于收藏的特点,使其将成为沟通时代的使者,文化传播的信使。电信卡,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的见证,其意义比邮票之类的纸制藏品要深远得多。这次2001年度最佳电信卡的主题评选活动,无疑为电信卡的发展,还是倡导“用卡将文化沟通到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首先,我认为要做好电信卡,文化这块所占的比重要远远大于通信手段本身,通过评比可以感知到大众的文化走向和当今的主流文化,更可以观察到我们的文化消费行为;其次,我认为电信卡的文化市场是有极大潜力的,其关键在于电信卡文化的理念运作,文化与亚文化的市场细分,流行与经典趋势的把握,以及与各种不同媒体与载体之间的市场整合;再次,如果能够通过现代的技术(尤其是IC卡),把卡的功能集成在一起,起到实用、安全、方便的效果,这样普及化的程度与卖点就会更高。 电信卡的成本并不高,只要有运营商+使用商整合+渠道+文化拉动这四点,足可以把卡市炒热,但关键在于文化的挖掘与传播,精美的内容设计,及发行量的规模控制,如果卡以文化的身份出现,与现行的文化产物捆绑,加上一些个性化订制,其市场可想而知。与其把电信卡作为电信业的一部分,我更希望把其看作我们文化产业的一部份。如果从实用的角度来讲,卡的运营成本可以更低,帐户更安全:试想一位顾客走到自动售卡机旁,塞进纸币,选择底卡的风格或从动态的网络图案数据库查找,选择完毕后帐号和密码从运营商那里自动生成,通过网络专线方式传递到售卡机,售卡机把密码和帐号打印至电信卡上,然后进行2次检验,通过后就进行密码封印,吐出一张卡自己喜欢的和实用的电信卡。这样所有的时间加起来也用不上30秒种,成本低廉,实用方便,符合个性化。 希望电信卡能够更好地把握文化的主流,能够更好地增强集成和智能功能,体现其沟通价值和文化收藏价值。
(作者:2001年最佳电信卡评选活动一等奖获得者 花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