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泉友社区 http://bbs.jibi.net/index.asp
11月23日星期日,我应《竟报》记者之约,接受了专访。《竟报》有个占两个版面的大栏目,意在介绍在北京叫得响的人和事,叫《北京城志》,这让我联想到了《沈阳造币厂志》。一不留神,在北京进了“志”,成了“范儿”,我一时间还真有点不适应。但专访的题目我很喜欢——《小心,别花掉你的精制币》——毕竟,精制币成为了真正的“范儿级”的主角,这是令我欣慰的。
《竟报》记者采访我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新的收藏板块——精制币感兴趣,二是对“北京老孙”神奇的收藏经历感兴趣。回想精制币短短两三年在钱币收藏界掀起的不小“波澜”,引起敏感的平面媒体短期内频繁的关注,也非偶然。
但凡事总不会100%称意。采访结束前我对记者说,文章发表前一定要给我看稿子,我同意后再发表,可遗憾的是记者并为如约相告,今天上午,我询问稿子情况时,他告诉我今天就可能见报。亲自修订已经来不及,我看到报纸后果然发现文章有多处表述错误,都已经无法修改了。
可尽管这篇文章存在多处错误,我想强调和看中的却是文章发表的积极意义。《竟报》的读者群大都是城市青年白领阶层,不一定是收藏的专业人士,文章出现错误,大多读者可能并不留意,宣传的效果基本不会受到影响。而精制币是大众收藏,让大家先有个初步认识已经足够了。
2008年北京国际钱币博览会对精制币来说有个重大突破,以前精制币的宣传一直停留在钱币收藏圈内,文章基本在钱币网站和钱币报刊发表,博览会精制币展已经引起公众媒体的关注,标志着精制币宣传已经从圈内走向圈外,如果不是发生当前的经济危机,关注精制币的群体必定将稳步持续扩大。
现在,还有一些媒体也在和我联系,邀请我介绍精制币的收藏问题。但我想,并不是采访越多就越好,而是要把握好宣传的契机,契合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形势,比如借助钱币博览会这样的机会,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才能收到最好的宣传效果。所以,节奏、力度和时机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