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北京小梁的帖子,感触颇深,恰恰在证明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从精制币的发行来看人行的市场运作 ”。
北京小梁原帖“中国伟人系列精制币礼品装赏析与错误发现”
http://www.coin001.com/bbs/thread.php?fid=21可以说精制币的发展也跟着人行的市场发展道路相吻合。
从人行的角度来看精制币的几个阶段:
1. 低级区分阶段 (精制币独立区分,市场未出现导向)从建国三十五周年到植树节,这时人行已经明确精制币与普制币的区别,但是精制币的用途缺乏商业意味,也就是说精制币并未推向市场,主要用于人行内部流通。
2. 早期停止阶段 (精制币停止发行,精制币非商业化运作),从建党到女足,这时人行将精制币作为样币的品种,也就是说精制币是做DEMO使用,所以建党、女足没有出现精制币,而是已样币形式出现。
3. 中期探索阶段(精制币开始发行,但商业运作混乱),从宪法到联合国五十周年,这时人行开始初探精制币的商业化运作,这个阶段特点是发行量不统一,装帧形式混乱。宪法、宋庆龄、熊猫依然出现精制样币,也就是说精制币依然均从上面的“早期停止阶段”,但是也开始大量发行精制币,宪法16万枚,三种装帧;宋庆龄,25万枚,五种装帧;熊猫400万枚,四种装帧;毛泽东25万枚,四种装帧;希望工程是中国钱币博物馆与香港收藏家协会联合装帧;世乒赛组委会版、博物馆版、礼品装;抗战、世妇、联合国单独装帧。从上面的这个过程不能看出人行想将精制币推向市场,但方式不对。
4. 后期成型阶段(精制币开始发行,商业形式确立),从朱德到目前,精制币发行走向常态化,发行包装统一,发行量确定。虽然无法证实康银阁开始介入精制币的装帧发行,但是已经感觉的精制币的市场运作走向常态化,康银阁只是一个形式或者渠道而已。
再此声明:以上信息只是个人看法,大家可以拍砖。康银阁很垃圾,到目前为止连个网站都没有,精制币的发行一直不公开,这也是精制币市场化的一个阻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