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泉友社区 http://bbs.jibi.net/index.asp

中国集币在线(www.jibi.net)是中国金银币业内的领航网站.汇集金银币、邮卡、精制币、古钱币、纸钞、纪念币等收藏品的海量信息是全国领先的网上认证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首家拥有诚信商铺、行情直播、论坛交流、认证交易、今日收盘、成交总汇、大盘综述、名家看盘、专家答疑等栏目及40000注册会员的金银币电子商务网站;成为中国金银币、邮卡、精制币、古钱币、纸钞、纪念币等藏品爱好者销售产品;了解行情及交流的首选网站.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浏览完整版]

标题:“后奥运”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1楼
jim 发表于:2008/3/25 22:16: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2楼
jim 发表于:2008/3/25 22:17:00

前言:

我对“后奥运”的思考早在2007-7-13(在《彩金币--王者归来》一文中开始提及),经过近一年的思考和修正,渐渐有一个“青涩”的想法,恰逢中国集币在线邀请,我说就谈这个话题吧----后奥运,只是探讨,我也想在各位的交流中汲取营养,使自己在“后奥运”时代不被淘汰。

开始前,有二个事:

1、 中国金币网在征集未来十年的项目规划,这里呼吁一下,大家踊跃参加,31日截止了。

在上一次讲座时(2007-6-13),我曾在“ 共同构建“黄金十年”的一些想法”这一节提出:

尽快建立“金银币发行10年规划纲要”,建立题材库,明确未来每年的发行规划。在品种上、数量上做出科学的规划,这如同我们的国民经济五年规划。

所谓规划不同于计划,它可以在特定年份根据实际情况微调,比如“嫦娥奔月”存在不测定因素,那么可以不列入,等需要时再增发,这个可以理解的;但是曾经的“红十字会”就让人很不理解了,这些周年庆的题材随意性不能太大。

公布“10年纲要”后,一个边际效应是广大收藏者可以非常明确的建立自己的收藏主题,培养客户的忠诚度。

现在官方已经开端了,呼吁热爱金币的朋友们抓紧参与。

2、 我在三年前曾写过《五年的才沉淀,我才可以和您谈收藏》,现在文章写完后三年又过去了,本想写一篇“又三年的一些思考”之类的文章,但俗务缠身,始终没有一个比较空灵的心态去总结、撰写。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三年我思想有变化的,变化的根源是对传统文化被边缘化的焦虑,巧的是看到了黄河清教授的著作《艺术的阴谋》,更巧的是居然能有机会聆听教授的教诲,于是关心我的朋友们也知道,我对中国金币的投资做了战略性的调整,本次讲座我也会详述,有时间朋友们可以搜索看看这本《艺术的阴谋》,这样有利于我们的沟通。

和尊敬的黄河清教授合影: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3楼
jim 发表于:2008/3/25 22:22: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周期是一个极有趣的话题,艾略特有波浪理论,而古老的中华文明也有六十甲子之类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在国美80华诞撰文时有一段维美的话,也深含周期理论:

中国人重农时节令,重与天、与四季的相和,重人的安居和心灵的安顿;于是中国人将年时划作24个节气,让四季成为与生命成长相关连的结点,成为天地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生成契机;于是中国人将四季化为理解生命的返本复始的思想,化作故者化为新、新者通于故的通变今古新旧的生命姿态。

  中国人深谙四季变化循环的要义,强调万物相安相伴的道理,所以,中国的文化倾向于内心,复又用心去体察四季,理解其中的彼此相照的道理,从而把人生视为天地间如同四季的生命旅程,建构起一种畅游天地的伟大的心灵。

4楼
jim 发表于:2008/3/25 22:22:00

回到金币本身,我们探讨金币产业的生命周期-----------

金币本质是藏品,于是他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并不完全适合《市场营销学》中的:诞生、成长、成熟和衰退的过程。普通商品在成熟期,价格是稳定了,追求的是销售量取胜,金币在成熟期,由于广泛爱好者的追逐,反而是成交量减少、价格上升。普通商品在衰退期后是逐步淘汰,而金币在衰退期一般是停滞,等待下一轮宏观经济的配合,走出新的更高层面上的周期。

金币投资也不同于股票等电子交易的品种,曾和一位初涉金币市场的朋友探讨,我说在金币市场,所谓的短线是2个月、中线是2-3年、长线就是10年以上了。因为它是现货交易、它的本质是藏品。

那么我们探讨金币产业第一个生命轮回的周期有多长:

先来看邮票,从1980年猴票发行,邮票从纯收藏的玩物,进入到崭新的投资阶段,至1997年,邮票市场走的是一个高速成长的周期,17年的成长,期间有官方的打击、也有市场的潮起潮落(例如85年、91年),但不影响邮票市场长线的向上,在这个周期里,99%的买入、长期持有都是正确的,获利率的高低仅仅在于品种的选择和波浪的把握。完成17年的成长,邮票市场走入成熟期,仍然产生了猴票继续高增长(目前市场收购价已经4300元),以及03小版和奥运小版等投资机会。

金币走入投资阶段的标志是2001年的彩色金币崛起,在此之前是依附于邮票、磁卡和流通纪念币的小品种,用7年的努力,目前的金币交易量和活跃程度无疑是邮币卡市场的老大,新入场的群体大多参与的就是金币投资。这就为我们讨论金币产业生命周期提供了基础,因为它有独立的“人格”了,或者说“不需要监护人”了。

以纯数学或者经验论,金币的成长期至少15—20年,他的贵金属属性和央行的权威决定了它的生命周期不会短于邮票。也就是说,从2001年开始计算,在2016—2021年金币才会完成它第一个生命轮回的周期。

5楼
jim 发表于:2008/3/25 22:23:00

从金币发展史来看,本人以当时金币总公司领导的突出贡献,划分为:

产品时期、投资品时期、商品时期

以此来探讨金币产业的生命周期也颇有意思。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没有褒贬之意,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原因,他们做的是建筑金币之塔的一层一层的工作,完成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使命(侧重点不同而已)。而下文只是为了表述方便而引用的“符号”,因为我并没有资格对他们的贡献说三道四的。

1、“贡、尹、皮”等先生的产品时期:当时的国民收入决定了金币只能是出口创汇,于是金币是“产品”,一种单向的模式:订单、生产、销售。以至于我们目前看《金币图录》----当时是少数量、多品种,题材开发蔚为大观,有些甚至莫名其妙,比如麒麟---那个是美国的麒麟(独角兽),和目前的澳大利亚生肖金币的策划有异曲同工之妙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产品”并不是贬义,它只是工作的侧重点不同而已,相反这个时期三套币:出土文物、古代科技发明、传统文化是金币收藏圈公认的精品。

1、 先生的投资品时期:今天我们能够客观地看待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了,和市场幸存的“老人”聊天,说那个时候真是“脑子发热”,明知海外有大单的原始筹码,竟然敢不断的拉升,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于是也受到了市场的惩罚。但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到这个时期所做出的贡献:正因为暴利的诱惑,才使金币投资为社会所瞩目,吸引了社会的关注,让金币从养在深闺的“贵族收藏”变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藏品。这好像革命的初期---要吃饭吗?跟红军走。要土地吗?解放区开始土改了。这是金币产业重心进入国内的萌芽时期,试想缺乏收藏者基础的当时,讲“文化”吗?讲“高雅”吗?没有听众的。于是只有“暴利”、只有“赚钱”才能激发原始的动力,推动金币产业在国内的强行启动。

3、“李、单”先生的商品时期:阳光工程和特许经销商模式是这个时期最出彩的工作,这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金币产业布局于大江南北,用一种“商品”的思维方式建立了金币产业的重要框架,金币的交易场所不再局限于上海卢工和北京马甸,并且经过近3年的的运行,各特许经销商“兵强马壮”,这些培育起来的“各路野战军”完全有能力推动金币产业的更好发展。

6楼
jim 发表于:2008/3/25 22:23:00

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金币成为“文化艺术品”的时期其实还没有“突出”地推动过,什么叫“金币文化”?官方在3年前有一个定义:产品文化、行业文化、集藏文化等等,我看了这个四平八稳的定义有点迷糊的,有一次钱币博览会见到先生,他详细的又和我说了这些,我还是晕。在我看来文化是具有“感染力、侵略性”的东西,比如“韩流”,这种文化的侵入,让时尚人士觉得不“哈韩”就落伍了。那么我们金币文化的成功标志就是:你不买金币就落伍了,金币多好的东西!能保值还能欣赏,金银材质,央行限量发行,制作精美,传世也不错,不收藏这个怎么还算白领、金领呢?蔡司镜头算什么?万宝龙笔算什么?百达翡丽的表也不算什么?至于LV的包更别说了,没有中国金币就落伍了。呵呵,活跃一下气氛,开个小玩笑。

但现在我看不到金币文化的“侵略性”传播,更多的宣传是搞个隆重的发行仪式,出一个新闻,或者在一些媒体有一些金币的宣传页。这是给圈内人看的,对金币不感兴趣的人最多有一个印象---哦,有一套金币发行了。

而民间的宣传模式也处于幼稚阶段,口口相传是主流模式,以至于“以讹传讹”。

那么这其实是处女地,就像荒岛卖皮鞋的故事,一个营销员看到的是那里的人全光脚的,所以鞋没有销路的;另一个营销员认为全部光脚,所以让他们穿上鞋的话,那鞋的销路肯定好。

所以金币文化艺术品时期还没有到来,金币产业的第一轮生命周期远远没有结束。

金币文化不是靠喊口号的,它首先是从业者自我的认同,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在“商品”时期的今天,币商或者特许经销商实际上从事的是一个买卖,衡量业绩的标准只有一条:利润。那么我们看成熟的艺术品市场,比如画廊。衡量一家画廊的标准不仅仅是赚钱,还有存画、品牌、以及签约艺术家。荣宝斋、朵云轩之所以受人景仰,那是因为他们有大量的名画库存,他们有自己的艺术眼光和学术看法。

那么我们的币商和特许呢?可能要走的路还很长,当前的情况还是拿货就卖,甚至卖的不剩一枚才好,永远现金为王,从心理分析其实是“最大空头”,他们并没有珍惜“过手”的金币,有大量精品金币的库存,才是未来商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从金币爱好者的言谈中我还听到很多“误解”,持有100枚、200枚或者更多的某个金币就是庄家,庄家是万恶的;那么有100张齐白石、200张张大千、或者更多的陆俨少的画,你会羡慕吗?而拥有大量精品的画廊恰恰是衡量一家画廊实力的重要标准。所以我认为这些舆论也是没有把金币定位成“艺术品”,艺术品的持有是一种满足感,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越多越好。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明:只能收藏一套或者一枚币,只能买入不许卖出。即使近代著名的钱币收藏家马定祥不也从事钱币的“生意”吗?嘉德拍卖的马定祥专场还成为著名的品牌。

本小节结束前,我们可以展望一下金币产业“文化艺术品”时期的一些格局:出现像荣宝斋一样的大型金币经销商,拥有大量的精品金币库存,通过展览、宣传、出版,提高这些金币的知名度和社会认知感,这些金币成为广泛追逐的对象,越涨越不肯卖。而金币收藏者的心态也像集邮者---没猴票你还玩什么。

于是回归本节的主题:金币产业的第一轮生命周期远未结束,奥运币是这轮周期中绚丽的鲜花,它为扩大金币集藏群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7楼
jim 发表于:2008/3/25 22:25: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这一节我们从宏观谈起:3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浙江代表团住地,参加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作重要讲话。李长春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这次全国两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他充分肯定浙江工作,亲切勉励浙江要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灵活的体制机制,充分挖掘潜力,建设文化大省,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比较“枯燥”的政治语言,但有一个信号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改革开放走到今天,文化越来越受到高层的重视,以至于要“大发展、大繁荣”。从学术界的思潮看,本土文化意识开始觉醒,渐渐形成一种共识:民族的、世界的。以至于国家教育部决定在10省市的全国中小学开设必修的京剧课程,保护本土文化已经从娃娃抓起了。

活跃气氛八卦一下:CCTV奥运频道开播仪式上,一场婚外恋的纠葛,现场直播出来了,胡紫薇居然在宝贵的一分钟还不断挣扎中说:我只说最后一句话,让我们可以保持风度地对抗。但是法国的那一位外交部长曾经说:中国在能够输出价值观之前,不会成为一个大国。

我那天狂晕,胡紫薇真是太有意思了。但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趋势,那就是知识界慢慢在形成一个共识:中国需要有自己的价值观、需要弘扬自己的本土文化。

8楼
jim 发表于:2008/3/25 22:25:00

这种思潮的蔓延,会影响我们的金币审美趋向。

金币的价格决定了他的收藏群体是需要有一定经济基础的,这些群体一般处于社会的主流阶层,同样他会受到主流思潮的影响。在本土文化的感召下,他们选取金币时也会把注意力聚焦到突出反映我国本土文化的品种上来。

在过去的一年多来,我们看到如:出土文物、古代科技发明、中国传统文化、京剧艺术等等这些金币广受追捧,这种审美趋向还将强化。

当前仅仅是圈内的追逐,圈内的群体审美多已定型,而圈外的新生力量才是突变的因素。黄河清教授在《艺术的阴谋》中阐述了美国利用资本实力,通过建立艺术的标准,统治全球艺术风向的阴谋。由于早期的金币发行绝大多数在海外,于是回流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近日和江会清先生闲聊时,我们说今年可以去香港参加钱币博览会了。为何?因为我们终于搬完了历史遗留的彩金币三座大山(闹天宫、湘云醉眠、黛玉夺魁),彩色金币的定价权回归大陆。我们现在可以挺起胸膛的去面对那些海外币商了。而我在本次讲座的前言中提及的我的思想有变化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样是享受金币牛市赚钱,我觉得参与彩色金币更有成就感,我的地盘我做主,不必看德国、新加坡、美国、日本或者港台币商的脸色---他们放货我担心跌价、他们卡住货源我就没有金币卖。

这并不意味我对早期币价值的否定,相反我觉得很多早期币价格低得不可思议,比如1979年的浇花金币居然比敦煌金币还便宜?同样是1/2盎司金币,差不多的量(一个1万多,一个8800)。只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能参与京剧艺术彩色金币已经尽力了,其他品种自有各路英豪添砖加瓦,共同建造中国金币这个“大厦”。

回归本节主题:后奥运时代,蕴含本土文化的金币前景广阔,这是有深厚基础的。收藏品市场题材为王,同期发行的彩金虎(1万多)比彩吉庆(1千多)贵得多。选择题材也就是选择大众审美,社会的思潮如何走向,我们就如何跟随,创造历史那是伟人干的,呵。

9楼
jim 发表于:2008/3/25 22:26: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我把当前的金币市场定义为“成长中”,这是一种进行时态,于是总会出现“成长中的烦难”。奥运不是金币市场的终结,有人把奥运和香港回归对比,担心“后奥运”会像香港回归后一样惨淡,我不是这么认为的,理由如下:

1、 疯狂程度不同。97年炒邮币卡可以用疯狂来形容,96猫炒到800元,香港回归银币炒到1000多,都是短期翻10倍,以至于金币总公司也疯狂地把回归银币的发行量加大到60万枚。而现在的市场可以说很理智,目前奥运币这样的价格也许有点泡沫,但也算合理的,并且一组和二组已经在主动回调,今年的发行计划已经出台,也是比较理性的,所以当前的市场情况和97年是不可相比的。

2、 奥运币在“后奥运”会重新定位,我并不认为奥运币是“垃圾”,它只是需要在奥运结束后进行一个重新定位的过程,奥运币收藏是世界性的,有众多“粉丝”的。事实上我也是,我已经收藏了悉尼、雅典奥运币,北京奥运币我当然也会收藏(除了10公斤,主要是没这个实力),在奥运前,我参与奥运币的投资,也买也卖,这是为了“赚钱”,奥运后,我会在自己认为重新定价完成的时候,买一套作为收藏品。那时我相信大家都是“喜欢”的心态了,那么重新定价完成后,奥运币还会作为一个藏品,逐步升值的。

3、 “后奥运”金币市场的挑战来自于新品发行的规模。金币总公司已经企业化了,追逐利润是必然的,也是合法的(《公司法》规定企业就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那么在一个短期利润最大化和长期金币市场发展的矛盾中,要看他们如何平衡了。这里并不是说发行量越小越好,而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发行量大,金币的受众也多,能起到宣传金币的效果,但不能超越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金币总公司能加大市场宣传和营销,让参与群体继续膨胀,试想如果有500万忠实的金币收藏群体,那么就可以发行20万的量,而这些群体总会有对前期发行的金币感兴趣的,也会间接推动前期金币的需求。所以如何做大行业规模才是发展的根本,要营造良性循环。

4、 产业化是金币市场的正途。营销体制的成功改革,实质也是使销售走了产业化道路,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有“金币文化宣传的产业化”愿景?如同金币的包装竞标,通过这个改革使金币的包装有了本质的进步。那么金币的宣传呢?是否也可以通过竞标的模式,以最合理的投入得到最满意的成果。

5、 “后奥运”时代的机遇。周边投资市场的冷淡气氛,对金币市场是一个良好机遇。股民受伤了,基民也不好受,炒房成房东了,那么资金总要找一个出路。而金币市场仅仅需要很少的资金就能翻天覆地,和股市需求的资金比,股市是湖泊的话,金币市场是个脸盆,稍稍一点水流入,金币市场就不得了。所以我们要看到这个机遇,奥运结束,一切尘埃落定,原来“舞照跳、马照跑”,金币市场还在发展,那么场外资金会大胆介入,那时要做好的是看好你的金币,别卖丢了,就像当年1000点抄底的老股民,在2200点全空仓了,结果到4000点再去追回来。

THE END

10楼
受伤之人 发表于:2010/5/19 16:28:00
学习~
共13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06250 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