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泉友社区 http://bbs.jibi.net/index.asp

中国集币在线(www.jibi.net)是中国金银币业内的领航网站.汇集金银币、邮卡、精制币、古钱币、纸钞、纪念币等收藏品的海量信息是全国领先的网上认证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首家拥有诚信商铺、行情直播、论坛交流、认证交易、今日收盘、成交总汇、大盘综述、名家看盘、专家答疑等栏目及40000注册会员的金银币电子商务网站;成为中国金银币、邮卡、精制币、古钱币、纸钞、纪念币等藏品爱好者销售产品;了解行情及交流的首选网站.
共7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6][7][8]
[浏览完整版]

标题:点滴春秋

1楼
amin 发表于:2007/1/28 15:22:00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三人行必有我师。

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千里之堤溃于蚁蝼,万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叶知秋,一叶障目。

2楼
amin 发表于:2007/1/28 15:24:00

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糊涂。

上帝的铅笔不带橡皮擦。

恭维的话就像口香糖,可以咀嚼品味但不能下咽。

3楼
amin 发表于:2007/1/28 15:40:00

生活的味道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8 15:47:43编辑过]
4楼
amin 发表于:2007/1/29 14:52:00

风雪八达岭

在去八达岭的路上,布满阴霾的天空最终飘起了雪花,从车里看燕山余脉军都山,更给人一种苍凉、雄伟的感觉。每次来京,只要有时间,几乎都要去一下长城,看过秋天与红叶相拥的八达岭,看过春天细雨霏霏中的居庸关,看过残阳映照下的慕田峪,而能一睹风雪中的八达岭,正是我内心所渴望的。

一下车,迎面而来的是呼啸的风雪,仰面看去,长城在突兀陡峭的山脊上,宛如一条昂首长啸的巨龙,漫舞在崇山峻岭之间。前几次来,长城在我印象里是温和的,游人们在和煦的阳光里在城堞上眺望远处的景色,小贩们在昔日的峰火台上兜售长城纪念品;而今天的风雪中,八达岭尽显了它的英雄本色,其气势惊天地,泣鬼神,像在风雪中挟裹著惊天的雷电。

拾级而上,风在身边呼啸而过,犹如千军万马的厮杀声。作为明代的军事关隘和京都的重要屏障,居庸关包括关城、城体、墙台、烽火台等,八达岭最高之处为一千米,烽口两峰夹峙,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之势,古人说「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真是一语中的。在雪花飘飘中,我看见了在历史云烟中八达岭,经过了无数的刀光剑影,血腥厮杀,「纷纷暮雪千辕山,风掣红旗冻不翻」,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油然而起。雄伟的八达岭,不知留下多少感人的故事,「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拔」,在风雪中,我听到了战马的嘶叫,兵器冰冷的碰撞,战士杀红了的双眼,雪地上殷红的鲜血,战士胸中捂热了的没有来得及寄出的家书……山脊上的瓮城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到了战时,战鼓声声,大门敞开,冲锋的呐喊响遏云天;这群背井离乡的士兵,眼睛雪亮,随著一声号令,杀出城去。

在漫天的风雪中,望着那些在崇山峻岭中蜿蜒的万里长城,不禁为之付出艰巨的劳动而感叹:为了军事防御的需要,长城一般都在险峻之处,什么地方险峻,它就在什么地方修筑工事堡垒,伸出头看下面,它的外侧是那样险峻,要想循著险峻的山势攀登到城墙里面,是非常难的。然而,要在这样陡峭的地方筑城,民工们要付出多么艰巨的劳动!在漫天的风雪中,我除了听到了两军的厮杀声,也似乎看到了在风雪中紧张施工的劳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军令如山,在风雪中想必也不能停工,阵阵劳动号子似乎还能隐隐约约传来。风雪越来越大,游人也异常稀少,刺骨的寒风,漫天的风雪,已让人止步不前,然而,「好汉坡」就在眼前。气候越是恶劣,我越产生一种强烈要登上「好汉坡」的愿望,终于登上了最高处,极目四望,银装素裹,雄伟的长城又有另一番景象,「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面对金兵攻关而辽亡,元兵攻关而金亡,李自成进京而明亡的史实,正如明朝大思想家顾炎武发出的感慨:「地非不险,城非不高……而人心去也」,仅靠险峻的地势,不能改变历史的演变。

返回京城,风雪漫天,雪已下得越来越大,路上堵车越发厉害。到市区时,已经华灯初上,京城已在一片璀璨的灯火之中。在绚烂的灯火中,瑞雪挂满枝头,我们又回到了繁华的世界,然而,在风雪中昂首长啸的八达岭长城,现在安静了吗?

宋步明

5楼
amin 发表于:2007/1/29 15:09: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6楼
amin 发表于:2007/1/31 7:10:00
群兰竞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7楼
amin 发表于:2007/1/31 12:00:00

在斯里兰卡的渔民们坐在高高的支柱上钓鱼。
8楼
amin 发表于:2007/1/31 12:03:00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9楼
amin 发表于:2007/1/31 12:17:00

别以为你是外国人

方壶斋

我的加拿大朋友、作家、诗人李莎旅居中国十多年。最近取得了绿卡。

在她写的几本旅华观感中,多次提到了不管她在中国住了多少年,不管她的行为举止如何越来越像中国人,走在街上还是有人管她叫"老外"。对此, 她虽然觉得很好玩,但是也很不以为然。她不懂为什么中国人的"老外"情结如此根深蒂固,她希望中国人看待她,不应该首先看到她是一个外国人。她不喜欢被人当作"老外"。

说实在的,我也不懂为什么中国人的"老外"情结如此根深蒂固,不过不同于她的是,我非常希望别人能够把我当一回老外。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作者的加拿大朋友、作家、诗人李莎

当老外可是有特殊待遇的。从工作上说,有每年单位组织的观光旅游, 也许还有专门给外国友人组织的了解国家大好形势,方针政策的学习讨论什么的,让你觉得你自己特重要。从个人上说,以老外的身份到当地人家里做客,一定会受到特殊关照。遇到人家家里的喜庆大事,也一定会被拉着一起合影留念。街坊邻居也许会热心地过来问长问短:挣多少钱啊?结婚了吗?有孩子吗?一些小学校什么的也许会特别请我去介绍我的祖国的情况,那时候不管我的专业是什么,我都会因为具有关于我自己的国家的一般常识在小学生面前当一回专家。

可惜啊,我现在旅居的这个国家,就是不认"老外"这个概念。可能是因为这个国家早就被喧宾夺主了,原来的主人都被轰到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开赌场去了,好地界上,满大街走着的都是老外,所以谁也不待见谁了。在这里合法定居的外国人,哪怕就是吃老家饭的, 比说中国人之搞中国学,教中国话的,在单位里也就是一般的雇员,不叫"外国专家" 。就是没有定居身份的短期访问学者,最多也就是刚到的时候给你介绍点情况,帮你去买点菜,如此而已。

没人理

个人交往上也是一样。这个周末,我去参加了一个墨西哥家庭的成人礼。墨西哥人家里的女孩子到了15岁的时候,一般要举行一个隆重的成人礼。先是到教堂去做一个成人礼宗教仪式,然后是一个大型的聚会,其消费和隆重程度不亚于婚礼。成年礼聚会有司仪主持每一个环节。仪式的主角,就是那个15岁的女孩子,要穿上婚礼一样的紧身宽裙礼服,跟十九世纪以前欧洲宫廷里女人们穿的一样。她要跟四个穿黑色礼服的伴郎跳一种预先演练的舞蹈,然后还要跟父母,一些来宾轮流跳华尔兹。

我去参加这个成人礼的时候,发现我是唯一的外国人,其余的人都是主人家里亲戚朋友,都是墨西哥人。我是以朋友的身份去的, 因为这个女孩一家人都在我学习墨西哥民间舞蹈的那个舞蹈班里。不过这种朋友,是美国式的朋友,就是说只要认识,都叫做朋友。而且这种认识还不是中国式的认识,而是美国式的认识, 就是因为某种关系彼此知道而已。司仪是舞蹈班的教练, 当然也是认识的。我到了以后,在仪式大厅门口看到站在那里迎接客人的女孩及其家人,握手之后,他们说进去随便坐。我就随便找了一个位置坐了。此后就是吃饭、看仪式、 看司仪点名请重要的客人轮流跟寿星跳华尔兹。

这一切当然都跟我没有什么关系,我就是坐在一边看热闹,分享快乐。没有人请我讲话,请我跳华尔兹,也没有人时不时过来招呼我。

特殊待遇

这让我在观看的时候,不由得要想如果换了在中国,我是个老外,去参加一个中国女孩子的什么礼,比如说婚礼。 客人都是中国人,就我一个老外。大概不会只让我在旁边看热闹吧。中国人不会平白无故地让一个仅有点头之交的老外参加自己家里的重大活动的。中国人的什么礼上,规模大了的时候,客人自然也有远近,比如单位的凑份子的同事就比家里的亲戚朋友要远,来了以后找个桌子吃饭就成了。但是如果来客是一个老外,则一定不会被放在那班可能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客人中间的。换句话说,这个老外,如果被请为客人了,就应该是属于贵客那一类。加上是个老外,就是一个特殊的贵客。

假如这里的墨西哥人跟中国人一样有老外情结,那会怎么样呢?起码的一点是不会让我一个人呆坐着。司仪会宣布:今天来参加成人礼的,还有来自遥远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朋友,大家欢迎!

大概也会在请人讲话的时候,也请我这个老外说上两句;大概也会在请人跟寿星跳华尔兹的时候,也请我上场。我看着那些跳华尔兹的都是没有什么技巧地在那里晃悠,真想上去带着那个小姑娘转上几圈。可惜,我这个老外,在这里"外"不起来。

要是在中国,这种场合请老外客人讲话大概是会有的。第一,如果这个老外不会说中文,那请他来的一定会外文,可以充当翻译。在一大堆不懂外文的客人面前给老外翻译,也算是露一手。第二,如果这个老外会中文, 那更要请来讲话,因为尽管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历史很久了,中国人还是觉得老外说中文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要不然中央电视台就不会总安排老外说相声,唱中国歌,演小品那类节目了。在这里,司仪和主人都知道我会说一两句西班牙话,可是我只有坐在一边看热闹的份儿。为什么呢,一定是因为人家不觉得一个老外会说几句他们语言有什么特别。

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就是这样,不管哪个国家的老外,到了这里都外不起来了, 除非是在官方的外交场合。在民间,一个人首先是他自己,不是他的种族,也不是他的国家。

不要指望你的国家、种族背景会给你带来什么特殊的待遇,如果你真地被看成你的国家、民族的代表了, 那一定不是什么好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日本移民不分青红皂白全都进了集中营。9.11恐怖袭击以后,很多阿拉伯移民,不分青红皂白给关了起来。想想这种情况,在这里还是不要自作多情当老外的好。

10楼
amin 发表于:2007/2/3 4:06:00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信件

身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直被人们视为智慧的象征。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他为攻克学术难题而付出的艰苦努力,以及作为父亲对两个儿子的舐犊之情。日前,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公开了1915年爱因斯坦写给家人和朋友的部分信件,展示了爱因斯坦鲜为人知的一面。


  工作艰苦


  1915年可以算是爱因斯坦的学术丰收年。那一年,他发表了广义相对论。这是继狭义相对论之后,近代科学的又一个重大成就。


  然而,获得成功并非易事,爱因斯坦在努力钻研期间忍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痛苦和孤独。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就连缝补袜子的工夫都没有。爱因斯坦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我每天超负荷工作,这简直是非人的生活。”


  除此之外,从信中看,爱因斯坦还承受着来自其他竞争者的压力。德国著名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就是众多竞争者中的一位,当时他试图在爱因斯坦之前计算出广义相对论的方程式,并且给爱因斯坦写信表示,他已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爱因斯坦在回信中说,他已经将演算结果寄给权威机构。“你的观点和我几星期前得出的结果一模一样,”他写道。几个月后,爱因斯坦在一次讲座中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在过去几个月中我忍受的压力无法用言语表达,”爱因斯坦在写给朋友海因里希·桑戈的信中说,“但胜利确实让我欣喜。”


  婚姻破裂


  除了繁忙的工作,婚姻的破裂也让爱因斯坦既痛苦又无奈。


  1896年,17岁的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学院学习期间,认识了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马里奇。和爱因斯坦一样,米列娃也有着独立的思想和固执的个性。他们很快相爱了,并于1903年结婚。


  婚后,爱因斯坦在瑞士首都伯尔尼担任专利局审查员,清闲的工作使他有机会专心研究。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上,米列娃都给予了他极大支持。她在给朋友海伦·科伊夫勒的信中说:“我们同甘共苦,现在的生活比在苏黎世时还幸福。”


  然而,好景不长,爱因斯坦搬回柏林后,两人的关系开始恶化。米列娃察觉爱因斯坦和他的表姐埃尔莎·洛温塔尔关系暧昧。


  爱因斯坦和米列娃分居后,米列娃经常以各种理由索要生活费。爱因斯坦怀疑有些理由是编造的,他在给朋友桑戈的信中表达了对妻子的不满:“她是个报复心很强的女人,但是她在外人面前彬彬有礼,以至大家都被假象蒙蔽了。”


  1921年,爱因斯坦把总计2.8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金交给米列娃,以满足她提出的离婚条件。米列娃1948年去世,在她的讣告上,没有提及她与爱因斯坦的关系。


  舐犊情深


  爱因斯坦与妻子分居后,他们的两个儿子汉斯·阿尔伯特和爱德华一直跟着母亲在瑞士生活,这对爱因斯坦和儿子们的关系产生了不利影响。


  有一次,爱因斯坦计划旅行但没有和米列娃商量,汉斯便写信责怪父亲:“您应该把旅行的事情告诉妈妈,因为我根本做不了主。如果您不尊重妈妈,我也不会和您去旅行的。”


  爱因斯坦接到儿子的信后很生气,他当即取消了去看望儿子的计划,并且在回信中说:“你的来信太无理了,我不会去看你们,以免不欢而散。”然而,他很快开始后悔自己的鲁莽行为,他在给桑戈的信中写道:“我犯了个大错误,一个有理智的人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

爱因斯坦对儿子们的爱是显而易见的。他不止一次地夸奖汉斯:“他心地善良并且好学上进,我们的父子关系很好。”当听说汉斯在学习几何学,爱德华已经掌握乘、除法运算时,他在信中写道:“很高兴看到你们的来信。今天给你们寄一包玩具,不久我会去看你们,我要给你们讲很多有趣的事情。对了,汉斯别忘练琴。”


  后来,汉斯成为一名水利工程教授。而爱德华继承了母亲米列娃多愁善感的性格,不幸患上精神病,在医院中度过余生。(刘莉莉)

新华网

共7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2][3][4][5][6][7][8]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2.0
Processed in .73438 s,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