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太平通宝
太平通宝金银钱多种,除一种与铜质小平行用钱同版者之外,皆非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而是较晚所铸,既因袭年号以表追慕,复取其吉语之文义。唯其皆称通宝而未见元宝,在钱文的千变万化之中,略显出人意表。
文字在隶楷之间、背穿上大弧月银钱,通宝二字接近政、宣,书体混用的风格亦为徽宗朝所特有,归之于徽宗时所铸应较为合理。又有面文几乎同版、钱径较小之素背金钱,彭信威先生旧藏有之,近年杭州藏家赵君亦得一佳品。
世称“瘦金体”之金银钱,罗伯昭先生旧藏有之,今人多以为南宋铸,然而以形制、书法而论,可能亦属徽宗时物。江南各地多年来一直有两宋金银钱陆续面世,其中的非年号钱往往被认作南宋铸,实则未必。徽宗时在江南设有苏杭造作局,是否涉及金银钱的铸造,虽难以确定但也不无可能;此外,南渡的北方人士携有若干金银钱亦不足为奇。江浙出土的金银钱中,已数见宣和、政和等品种,至少说明北宋金银钱在江南的存在并非偶然现象。钱币是无脚行万里的,所以单凭出土地点判断钱币铸造的来历,从来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捷径,必须综合其他因素,考徵当时的史事人情,方可得出准确的结论。在信息不能充分的情况下,或许由文字形制入手进行比较分析,相对还更可靠一些。
张絅伯先生旧藏之一种楷书金钱
,近世续有所出,或为北宋末至南宋初所铸。另有一种书法稍异、背郭较肥之金钱
,形制风格与南宋小金钱接近,当亦南宋铸。
1996年四川广安双河镇安丙墓出土之楷书小字银钱
,书体略含隶法,应为南宋所铸。杭州亦出有同版一品。
又有另一种楷书银钱,径略大,狭穿,文字秀劲,制作亦精,尤奇者背穿上有祥云甚似唐乾元,为宋代金银钱中仅见。杭州泉家所藏并经研究认系南宋前期之物。
“聚珍体”银钱,初见于湖南衡阳石鼓山出土,始系之于李婆备,乃按图索骥之附会。郑家相先生定为南宋,史树青先生则以为元末徐寿辉迁都汉阳时所铸。此钱有小平、折二两种,形制确不同于多数南宋银钱,相对粗率一些,含银量亦较低,但文字风格仍未离南宋,其归属未可遽下定论。
太平通宝钱文在宋及其后元明清各代亦常见于金银冥钱,打制、錾刻均有,在此就不加讨论了。